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而希薇·纪莲呢?她作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努里耶夫时代的代表人物,19岁便成为首席,二十几年前达到的技术、艺术水准让今天巴黎歌剧院的很多后生难以望其项背,其对古典芭蕾和现代舞蹈双管齐下的驾驭能力,使一流演员也难以企及。这次,她与威廉·弗赛斯、马兹·艾克和依利·基里安这三位国际舞坛一流的编导,将一台天才碰撞的作品首次带进中国,尽管媒体做了大规模的宣传,却收获寥寥。
希薇·纪莲如此深厚的功力,为何没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呢?显然是由于舞蹈的审美观念造成的。倘若此次希薇·纪莲所演的不是小作品,而是《天鹅湖》之类中规中矩的古典作品,票房肯定要好很多,然而,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一流演员,早在其《六千里之外》的追求就超越了舞蹈形式感,而在意动作的质感和特定的心理状态,这恰恰是一般观众轻视的东西。因此,杨丽萍《孔雀》的成功乃是形式美感的观念仍然占据主流的结果。
进言之,对于创新的口味追求并没有在中国观众中形成习惯。中国观众对于杨丽萍一招鲜的满足感有深层的艺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我们对于美的评判标准还未真正达到多元化的程度。舞蹈教育中古典审美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多元的审美教育来拓展思维。希薇·纪莲在年轻时并没有满足于老牌权威剧院所给予的功成名就,而去英国寻求自身舞蹈的多元创作,最终成就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典——现代通吃的希薇·纪莲。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演员一定会带动观众去对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进行选择。西方相对成熟的演出市场培育了观众成熟多元的口味,也使希薇·纪莲这样的演员得到了相应的回馈。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舞星或编导的引进不必简单跟风,而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的不足。除了对观众审美的影响外,我们舞蹈原创的真正主体——编导和演员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成熟。此次中央芭蕾舞团邀请德国著名编导约翰·诺伊梅尔排练他的现代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剧中安徒生一角作为穿针引线来推动情节的演进,他没有太多肢体上的炫技,而把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上,这对演惯了古典芭蕾的演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克服对于技术的依赖而真正体现内心情绪,可以大大拓展演员的戏路和表现力,亦可使观众得到更深层的审美需求。
总之,成熟的审美观念、审美选择和多元的创作是息息相关、彼此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