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中国武术史:
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从武术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重“道”和内外兼修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东西方民族的武技偶有练内练外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中国武术其精髓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阴阳结合”。武术在中国二千多年绵延的历史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法式。
国际标准舞史:
国际标准舞是在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社交舞的一部分进行整理,将7种舞步和跳法加以系统化、规范化,从此人们将规范化的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舞和伦巴、布鲁斯称为“国际标准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又整理了拉丁舞蹈,并将它纳入国标舞范畴,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至此,国际标准舞成为包括10个舞种的摩登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两大类。从而形成1套理论,2大类舞系,10支舞种的文字理论教学模式。
中国武术与国标摩登舞:
我国的武术形式极为繁多,若以门类来说竟有上百种之多,但是,就以拳术的哲理、原理而言,则分为内外两种,即内家拳与外家拳。除此之外无他家。所谓内外者,则因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存着不同的差别。以下就拿中国武术外家拳与国标摩登舞探戈对比,然后再用中国武术内家拳与国标摩登舞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等四项,两者之间有那些共同特点。
国标舞在西方发展自上世纪1924年起,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当时社交舞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整理至今,经过大半世纪发展,成为举世瞩目三大艺术之一(国标舞和交响乐以及芭蕾舞),已有80多年历史的国标舞,目前在世界上有三大赛事,均在英国,UK赛、国际赛、黑池赛;还有队际赛,明星表演赛。其中一天有世界顶级教练及冠军选手讲习会,讲解国际最新技术和舞蹈潮流导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有权威,选手最多,历史最长的比赛。每年各大比赛赛事前后,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都会云集伦敦,他们的舞蹈技术非凡,由其近10年国标舞发展受意大利式的舞蹈风致,在技术技巧上特飞猛进,但是,在国标舞技术技巧理论方面与当今世界级选手技术并没有同步发展,理论上跟不上去,特别是中国国标舞发展比较晚,我国国标舞舞者在学习世界大师们的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国标舞发展、创造,而不是还停留在模仿阶段,结合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武术哲理和中国阴阳之说)运用到国标舞上;“中为洋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相互促进,互相发展;
我曾经写过一份题为:“国标舞尚缺乏十分完善的标准理论”,此话并非虚言,国标舞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80多年历史,理论上经过几次小改,但还不够完善,难免在解决一些身体上技巧觸手无策;如:“身体抗力、身体收放”等技术技巧运用在国标舞教科书里很难找到答案,或者根本就没有答案,在这情况下就应该引用我们中国武术哲理和中国阴阳之说,来解开国标舞舞林高手在流动中身体内在能量技巧的运用。因为只有我们的祖先,通过二千多年的身体运动锻炼,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一套完整的、标准的武术理论。
中国武术外家拳与探戈:
中国武术少林拳亦称“外家拳”。如:龙形拳、红拳、华拳、查拳、梅花拳、罗汉拳、醉拳、南拳、螳螂拳等等。其特点为,直:动作走直线;断:每势之间,劲断气连;快:步法以快为本;外:外练筋、骨、皮为主;还有注重吞、吐、浮、沉、动、静;“吞如金猫捕鼠”,“吐如饿虎出林”,“浮大鹏展翅”,“沉如大石投江”,“动如神龙游太空”,“静如玉女守深闺”;
国标舞探戈特点:音乐节奏明快,独特的切分音,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式演奏,热烈狂放且变化无穷,踢腿、跳跃,移动“蟹行猫步”,注重身体的线条与延伸,用身体的力量控制舞蹈,身体内收,非常结实,步法沉稳有力(主要表现在慢步),激情奔放(主要表现在快步),中间稍有停顿(断而不连),以腰为轴、拧身转头、给人以棱角分明的感觉,这些特点和中国武术外家拳哲理是一脉相成。
中国武术外家拳哲理不单是适合于探戈,而且适合于整个国标舞,国标舞讲究“意动身随,力在其中”,“移动意在先,脚如水行船”,“脚随身动,胯带四肢”,“动如脱免,静若卧虎”,“飘似轻烟,稳如泰山”,“刚柔相济”等等。
中国武术内家拳与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
中国武术内家拳将突出强调练气、练神、练意、技术风格偏柔。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等;
中国武术内家拳更加像国标舞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等舞蹈,内家拳讲究:“圆”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柔”身体以柔为本,呼吸自然;“内”内练精、气、神;轻灵、松柔、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静之则如伏波。
国标舞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等理论核心:“脚随身动,身随胯动,开发中段,胯带四肢,开发能量”及“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气沉丹田”,“胯为帅等等!充分对国标舞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等舞蹈的心与意、气与力的描述。这些特点和中国武术内家拳哲理是一脉相成又与时俱进,是武技发展观在中国国标舞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是中国国标舞艺术实现新发展、中国武术哲理是开创国标舞新局面的强大思想引擎和行动指南。
国标摩登舞五项修炼原理就像我国武术内外家拳一样要求身体“收放自如、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而我国武术及阴阳学说有一套完整理论和长期实践,武术分为两大类外家拳与内家拳,但不管内家还是外家的武者练到高层次,也同样强调内外兼修,既内练精、气、神,又外练筋、骨、皮;就像国标摩登舞五项:既内练华尔兹、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快步舞等四项,又外练探戈舞,而舞者练到高层次,每项舞蹈同样强调内外兼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合一,而且国标舞舞蹈为双人舞蹈,讲究男女在舞蹈中磨合,两个人像一个整体,在音乐旋律中不断流动……。国标舞舞蹈也像中国武术中阴阳学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互化,以求阴阳平衡”,“不动无阴阳,一动即含阴阳”,凡是以阴阳为本,故练舞先从不动开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舞者要达到舞林高手,就必须要五项齐练,就必须内外兼修、刚柔合一。
国标舞理论还不够完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产物乘着改革开放浪潮,将西方文明的产物一起进入到了东方国家。中国是东方国家中较晚接受国标舞的国家。但无论是进入最早的日本,还是后来中国,在最初接触到这种舞蹈的时候,不免都有许多外表模仿的成分,甚至时至于今,虽然中国舞者在国际赛场上有了不俗的业绩,但是在很多的舞者中,形似神不似的成分还是大有人在。“舞之精髓在于魂”,“练功先练气,练气先练意,意为灵魂,气为帅,气稳则力显,气聚则柔,气散则僵浮,气透肌肤,舞为有形,气为无形”,舞者在舞蹈人生中最怕的是没魂,现在中国国标舞已进入一个显性阶段关键时期,应该给中国国标舞舞者注入一个新艺术的灵魂,使其“有血有肉”。中国国标舞舞者应该结合我们祖先(中国武术)的哲理、原理,对国标舞(来自于本人内在能量)“收、放、张”技巧进一步剖析。
“收、放、张”技法技巧能量,在国标摩登舞舞动中不断在体内运行、吸收、释放,循环往复;国内很多教材中称为“经典的论述”的各类技巧文章或摩登舞理论十大技巧:“倾斜、升降、摆荡、引带与跟随、纵向牵引、平面牵引、反身动作、全脚滚动、不漏痕迹、音乐节奏共10种技巧”,可惜这“经典的论述”没有直接对“收”、“放”、“张”作为摩登舞基本核心来论述,这些教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充分阐释,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不是一项什么新鲜事,这高级技术只是在高级舞者心里,这高级技术只有高级舞者才能释放!
“如何用身体语言提高摩登舞运动水平”,舞者在移动和站立时张力(抗力)要像中国武术太极拳“气沉丹田、透达肌肤、处处含圈、势势衔接、连绵不断……”,男女运用不同的“收”、“放”、技巧时,要像中国的阴阳学说:“人一身贮立之间,需要阴阳配合,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而且强调“收”、“放”、张力(抗力)技巧必须是来自于本人内在能量;因此,如何产生和运用收、放、张技巧,是决定一个舞者能否成为摩登舞高级舞者的关键技巧之一。
国标摩登舞如何运用收、放、张技巧?
运用收、放、张技巧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胯:胯是所有运动提供力量的总源头,是力量终极来源;在不忘本前题下,注入“收、放、张”三大技巧,使舞者在舞动中“形神兼备、阴阳结合、有血有肉”,通过身体展现,释放出一个个美丽的舞姿,象微风从湖面掠过,轻柔、飘逸、动人……,充分展现出灿烂的……。
“收”、“放”技巧在摩登舞的运用:
1、摩登舞各种舞步,都有身体上升和下降,只是升降程度不一。一般说,起步身体必降……。
舞动中上身自然重心的下坠或上扬,关键在于……。
2、脊柱直立和头部中线.......:
身体有左中右摆动(倾斜)的和头部左中右动作……。
身体左右摆动是指上身纵轴线偏离垂直座标的状态。借助摆荡与反身,并使上身(胸、颈、头)滞后于胯部……。
在摩登舞有升降的舞蹈时,大部分只看到错误的头留在一边,以及身体在舞动中小量倾斜或由始至终身体脊柱都是直立,像军人一样。舞动中头留在一边及身体直立显得僵硬,没动感,忽略了头部及身体收放的技巧重要性,摩登舞是百分之百用身体来跳舞,就是用灵敏身体重心的……,摩登舞不是只有升降、摆荡、熟练步法、小量倾斜等,而头部和身体的僵直是摩登舞之大忌。
所有头部的左中右动作不只是用颈部去转动,而是要用身体延伸至颈部,并随着上身的左中右摆动去引导头部的摆动。所有身体左中右动作不只是用腰部去带动,而是通过重心(胯)由腰延伸至胸至颈,并随着重心移动去引导……。
3、胸椎与颈椎向前……:
摩登舞握持姿势女士向后滚动的弧线标准角度应为30度,女士脊椎向后滚动的弧线起点是由腰椎与胸椎为起始点往上延伸至颈椎,女士胸椎至颈椎向后滚动的角度如大于30度为“”,小于30度为“”正负30度为“”,舞者如果在舞动中胸椎至颈椎向后滚动的角度一成不变,是错误的……。
有些人以为向后打开角度越大就越好看,其实效果是相反,在移动中向后打开角度越大,低位移动时就越觉低,而华尔兹舞蹈演示低位时间过多会显得沉重,向后打开角度越大,而一成不变就会显礓硬;
有部分女士为了加大脊椎向后滚动弧线,而忽略腹部微贴起始点位置,以腰胯部做为起始点将身体向后滚动脊椎,这样就会做成脊椎向后滚动及握持抱圆姿势变形,腹部微贴已不再服存,腹部微贴偏低,影响形体惯性流量,做成双方大腿活动空间不足而相互碰撞。其原因就在于动力脚的推力是形体移动惯性流量的动力所在,它推动形体和动作脚的移动。动作脚只是随上身重心的移动而移动,随动力脚的推力而“开胯”延伸,而双方腹部微贴偏低,又怎能“开胯”延伸?形体移动又怎能有惯性流量?……
而男士脊柱前后收放技巧中要求更高,隐蔽较强,不易察觉,因为男士脊柱移动中保持直立,胸椎至颈椎没有明显向后滚动,身体能量由体内到体表一迅间强弱,脊柱骨节一迅间开合,即完成收放技巧,前后收放技巧不仅在力量和时间的延续上,与后续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倾斜及反身动作的……。
如果舞者身体上没有这种感觉,就证明没有收放技巧,而上身显得沉重、礓硬或松软,形似而神不似,这样的舞不适合国标摩登艺术舞,只适合娱乐、社交。
国标摩收放技巧就像中国阴阳学说:“阴(收)代表高级舞者体内能量发展的初级阶段、隐性阶段、潜藏阶段、积累阶段等,阳(放)代表高级舞者体内能量发展的饱和阶段、显性阶段、外露阶段、爆发阶段”。
4、如何在呼吸中运用“收”、“放”技巧:
舞者在移动和站立时,取自然呼吸……。……动作便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张”技巧在摩登舞的运用:
是指来自于本人内在能量,即:张力(抗力);我曾在前段时间文章讲过提为:“摩登舞八面对争力与八面整体合力”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张力(抗力),通过自身丹田气推动体内能量,而形成体内八面对争力和八面整体合力;八面对争力即体内上、下、左转、右转、向前、向后、左旋转、右旋转等之间对争。八面整体合力即将八面对争力进行整合到特定点上,这个点即是重心点…..;
张力(抗力)技巧在摩登舞应用方面与收、放技巧是有所区别,收、放技巧可在舞动中忽隐忽现,而在舞动中张力(抗力)永不息灭的能量只有强弱之分,摩登舞张力(抗力)就像中国武术中阴阳学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互化,以求阴阳平衡”,“不动是无极,动则太极,一动即包含阴阳”,凡是以阴阳为本,故练舞先从无极开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懂阴阳就无法有好修为;不辩阴阳就不能学以致用。
然而国内国标舞爱好者大多数不懂得如何运用收、放、张技巧,以为把上身腰椎、胸椎、颈椎往后打开成C形状态就了事,在舞动中或只有左或右的收放,没有配合节奏和有控制的完成,收、放技巧难点就是配合身体张力来完成,国标舞如技术出现一点差错,就会直接影响舞蹈效果……,
结语:
舞者在舞蹈艺术上“如何用身体语言提高国标摩登舞艺术水平”,与中国武术哲理和中国阴阳学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武术哲理为:“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中国阴阳学说则为:“一动即包含阴阳,凡是以阴阳为本,故练功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懂阴阳就无法有好修为;不辩阴阳就不能学以致用”。
中国武术和中国阴阳学说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