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看了两天的佳木斯市少儿舞蹈展演 对此少儿舞蹈四个字我深表异议 尽管社会不断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趋于超前 思想成熟固然没有绝对的坏处 以我对舞蹈艺术的认识来讲 少儿舞蹈的肢体语言过于成人化是值得深思的。。。 在整台演出中我似乎很难感觉到少年儿童那种纯真洋溢的气息 同时也质疑指导教师的教学意义 。。。 下面我想对此简述 也可以说是我对两天来的观一点观后感
作品题材成人化
阿拉伯之夜 印度风情 等一系列类似肚皮舞的作品不计其数 音乐气氛固然不敢恭维 当孩子们走上台舞动的时候 六七岁的孩子在拖拖拉拉的服装下 扭动身体 看起来并不和谐 丧失了印度舞的妖娆也少了那份童真 印度风情四个字也只剩下印度两个字了 风情一点没有 孩子们一味的为做动作而跳舞 令人觉得是那么不尽人意
独舞音乐夸张华
当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背着翅膀一天是的形象站在舞台中央 看起来是那么纯真可爱 当舞蹈音乐一想起来似乎叫人有些纠结 王菲的传奇 动人心弦的爱情歌曲 就这样的在小朋友的舞蹈中想起了 歌曲的意义跟舞蹈动作完全不符合 可惜了孩子 可惜了音乐 当一个祖海的歌曲唱起来 红红火火的歌曲中一个小孩拿着一个不协调的小灯笼出场了 本该二十几人伴舞的音乐 却只有一个小孩 不说气氛没有了 歌曲都没办法听了 到底是歌伴舞还是舞伴歌?
过于追求技术技巧
软开度跳转反 固然是舞蹈演员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 基本功多少是要达到一定水准 在少儿舞蹈中技术技巧的展示我想也一样应该适应舞蹈内容的需要情节的需要而定 突然的毫无意义的搬起腿在快节奏中停顿 哪怕停住也罢 每个孩子基本功的好坏程度不同 这个孩子腿下拉了 那个上去了 那个又重搬了 不仅没有让人大饱眼福还令人觉得乱套 也并没有看出什么实力
民族风格忽略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所在 尽管是少儿跳 也一样该注重其风格准确 拿一个舞蹈来说名字叫做《沙漠小马驹》 沙漠一听是维族 马驹一听是蒙族 那到底。。。。。。?服装和漂亮 与马无关孩子们手中持两把筷子 这似乎也无法像想象与马驹有关但是蒙族可以确定 可是是沙漠上的 沙漠中的刀郎我听过 马驹还是头一次 孩子们卖力的跳着 俩把筷子在手中不断舞动筷子是做什么的?小马驹又在哪?我满脑子疑问 内行应该知道蒙族的筷子舞蹈是来自民间 当他们在酒桌开怀畅饮到最尽兴是 人们会拿起 酒盅和碗 筷子 欢乐的舞蹈起来 其动作都已画圆为动率并且也象征圆满幸福的 可在此舞蹈作品中 没有丝毫的展现 所以我同时质疑教师的教学意义。。。
以上几点纯属个人感慨并非批判 当然 此次展演中也有小部分优秀作品 发表此感想只想说明我对中国少儿舞蹈有所展望 少年儿童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 应当在舞蹈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团结的意义所在 乐观的意义所在 积极向上的意义所在以及少儿舞蹈的魅力所在 能够真正起到舞蹈的宣传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