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东莞中老年广场舞的一个场面。(资料图片)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舞蹈是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形式。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场舞蹈是城市文明的催化剂。东莞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兴城市,这座城市因为打造广场文化之城,让数百个广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舞会。在广场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广场舞蹈成为老百姓最喜爱、参与面最广的活动形式,它为群众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推进城市化,提升城市品位,催化城市文明发展。
广场舞蹈是农村城市化的文化形式
早在语言还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开始聚集在一起,通过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庆祝丰收和胜利,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形式充当了原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历史长河中,民众早在无意识中创造了广场舞蹈,并且发展了它,使其逐步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经过岁月变迁,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已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形态下的广大民众生活中。
东莞是一个从农业县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当初的农民“洗脚上田”,过上了城市生活,但由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如在上世纪80年代,妇女还以在外面跳舞为耻辱,但到了90年代,妇女有了展现自我的意识,开始从麻将台走向公共场所,开始跳舞交流。对于她们而言,这是一种潜在的回归,回归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找到新型城市人的心灵归属。90年代末,妇女们开始时尚入时地装扮自己,并纷纷走向广场、舞台,借助于动感强烈的音乐、热情奔放的舞姿,来展现她们的青春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场舞蹈在表演中寄予了对原生态乡村生活的深情厚谊,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艺术表现形态来看,它有着明显的农耕生活痕迹,并没有被完全“现代化”,尚存历史遗留的古朴。不管是刻意的、或是自然演化而成的新型城市的文化意象,还是古朴向现代化生活的异质化,广场舞蹈都已成为东莞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东莞是全国广场最多的城市,辖区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00多个广场星罗棋布。依托这些完善的设施,广场舞蹈较为活跃。近年来,东莞参与广场舞蹈的市民越来越多,节假日在广场举行活动时,聚集人数高达数万人,这种参与热情是前所未有的。广场舞蹈有文化单位、社团组织的,也有民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单位或者社团以公益性的方式普及集体舞蹈,张扬广场文化激情,有利于群众文化更具导向性、时代性和广泛性。各镇街自编自导自演的广场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异彩纷呈,不仅使观者赏心悦目,也丰富和活跃了东莞新型镇街各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它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定生活形态,形成了一种有益群众身心的娱乐、交往方式。
广场舞蹈是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随着新世纪以来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广场舞蹈整合优化了传统“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资源,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以往以一村或一族为单位的群众活动形式正在改变,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蹈,目前正在成为现代城市民众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成为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也让市民思想更开放,邻里关系更密切。
东莞是一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是本地居民的近10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广场舞蹈为代表的广场文化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今在东莞,一到夜晚,不管外来工还是本地居民都聚集在一起,共同体验着广场舞蹈这种因人群聚集而形成的“壮观艺术”。广场舞蹈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也丰富了东莞新型都市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一位家境殷实、住在镇街上的妇女说:“以前没有文化广场时,村里的妇女们喜欢聚一起搓麻将打牌,有时打到忘记回家煮饭,甚至忘记接孩子放学回家。如今,大家都来跳舞,不仅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内心也不像以前那样空虚了。”同样,广场舞蹈也像磁铁般吸引着在这里务工的外来人员。广场舞蹈为民众提供了轻松有趣的聚会场所,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氛围,使都市民众摆脱了城市空间的孤独冷漠,找到一种回归感。正是因为广场舞蹈的普适性,让本地人和外来工相处得非常融洽,使城市生活充满和谐温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这样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社会,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让妇女“抛头露面”,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姿和热情。东莞市大力推广以农村妇女为活动主体的广场舞蹈,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想的限制,还逐步走向国际化、标准化,比如增加了民族舞、现代舞、健美操、国标舞的训练,各文广中心还聘请了专业艺术指导在广场上组织训练,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艺术性、观赏性,较好地展现了新农村、新女性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在东莞镇镇有广场,村村建广场,群文专干常年到各镇街开展培训和辅导,指导创编一些内容健康、富有动感、节奏明快、风格各异、寓教于乐的广场舞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文化广场。
广场舞蹈是城市文明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兴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广场舞蹈以其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和潇洒的舞姿,为广场艺术增添了亮丽色彩,迅速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从2003年开始,东莞提出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在建设星罗棋布、功能完善的文化广场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舞蹈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广场舞蹈营造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增长知识、健身强体的良好氛围,把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爱好的人们聚集起来,让他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天地。如今,广场舞蹈像星星之火,在东莞市各镇街燃烧起来。
近年来,东莞举办过多次广场集体舞蹈大赛。在历届大赛中,呈现出六个特点:一是参与面广。有31个镇街31支代表队和社团代表队近3000人参赛,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有离退休人员、学生、老师、社区居民等,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选手同台表演,相互交流,其乐融融。二是表演水平高。广场舞蹈不仅具有娱乐性,也追求规范的专业性。参赛选手们的表演动作优美流畅,作品富有创意和感染力,每一支舞蹈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三是影响广泛。一些镇街通过普及广场舞蹈,培养了不少舞蹈人才,群众的专业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四是参赛作品形式丰富多彩。民族歌舞、古典舞、国标舞、现代舞、健美操等各种舞蹈形式同台竞技,节目创意新颖、艺术手法独特,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五是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如厚街镇创编的舞蹈《狮舞呈祥》,具有浓郁的本土民俗风情。六是艺术性和群众性完美结合。参赛的节目中既有反映百姓同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作,也有民族大团结、祝福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作品。
广场舞蹈为东莞打造广场文化品牌提供了突破口,已成为一道展示市民文化生活的城市景观。有效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既让现代文化得以迅速流行,也使传统文化绝处逢生,进而促进人们生活更加积极向上。这正是东莞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着力打造文化新城的一项重大举措。(刘影 广东省东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