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西艺术学校出品的风趣、诙谐的壮族舞蹈《田埂里的故事》,获得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十佳作品奖。从《担》到《壮族大歌》到《起跑线》,广西舞蹈已经网罗了所有国家级舞蹈大赛的金奖,广西舞蹈人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全国舞坛的最高领奖台,广西舞蹈界令人刮目相看!
1 广西舞坛惊喜连连
新世纪以来,广西舞蹈界总能带给人们惊喜。
2000年,广西舞蹈迎来新世纪的开门红。在当年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孔雀杯”舞蹈比赛中,广西选送的8个节目都获得等级奖项,其中广西歌舞剧院编排的双人舞《担》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南宁市艺术剧院编排的独舞《姑娘不穿鞋》获编导一等奖,北海歌舞团编创的双人舞《弦》获得二等奖等。评委们从此对广西的舞蹈刮目相看,也由此开始关注广西舞蹈。
紧接着,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出品的群舞《追潮》、《壮族大歌》在2003年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摘金夺银。这是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舞蹈比赛,被誉为中国舞蹈界的“奥斯卡”。广西舞林高手以非凡的气势站在了全国舞蹈第一梯队。
2004年6月,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上,《追潮》、《壮族大歌》又获得了一个金奖和三个银奖;2005年《壮族大歌》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出色的演绎获得表演银奖,并从数以百计的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十佳优秀剧目奖”。中国舞蹈家协会党组书记冯双白赞叹:《壮族大歌》的音乐是强烈的、动人的,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壮族舞蹈样式,同时它的艺术追求是鲜明的,动作形象与音乐形象完美融合,这种形象就是新的壮族人的形象,民族与现代相融合的尝试是成功的。像《壮族大歌》这样的作品应该作为广西的保留节目,不断地演下去,告诉年轻人,壮族是个唱着大歌的民族。
2005年,男子群舞《追潮》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取得了舞蹈比赛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追潮》表现的是改革开放、追潮赶潮的主题。整个舞蹈层次清晰,舞蹈语汇中情感递进分明,舞台气息控制得当,真正地做到了舞蹈化的表演。同年,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大舞台上,广西艺术学院附中表演的舞蹈《埋伏》在人们的期待中捧回“荷花奖”金奖,开创了广西群舞参加该赛事获金奖的先河。2006年,群舞《歌飘山水间》获得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舞蹈以大写意手法,展示壮家姑娘在优美的民歌旋律中载歌载舞的情景,将广西原生态民歌和民族风情融入舞中,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新生活的景象。
2009年2月,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131所高校的4000余名大学生共168个节目角逐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由广西艺术学院选送的男子群舞《起跑线》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最终获得了舞蹈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北京舞蹈学院袁禾教授说,《起跑线》在不滥用技巧的情况下,用肢体语言把情感诉说得明白、深刻。原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跃教授看完《起跑线》后说:“从今天开始,我对广西的舞蹈创作刮目相看。”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点评:“《起跑线》让我看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不是舞蹈的真正舞蹈。又一种新的编舞现象出现了,它代表了80后编导的崛起,并且可以说是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素华教授称,《起跑线》反映了中国舞蹈新创作的现象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新审美,更能反映当代年轻人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这才是最有朝气的中国精神。
2 广西年轻编导挑大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优秀的舞蹈均出自广西年轻舞蹈编导之手,从编创到演员都是纯粹的“广西力量”。
广西舞蹈家协会主席温国鸣说:“近年来,广西舞蹈编导创作出了不少好的作品,有一个好的创作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比较立体。”
李紫君、闵锐、刘滨、龚坚、王竹、陆婷等少壮派编导,因成功编创了《壮族大歌》、《追潮》等舞蹈,引起著名导演陈维亚的注意,先后邀请他们参加了《风情东南亚》等晚会的编导工作,并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晚会的舞蹈编创工作。
几年的磨炼,使得广西年轻的编导视野更为开阔,创作理念更为鲜活。闵锐表示:“近年来,我与全国的编导们一起编创、探讨,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尤其是陈维亚导演在创作时特别强调对人物个性、交流方面的表现,在他那里学会了‘情感的释放和情感的把握’这一创作理念,非常难得。”
温国鸣说,广西舞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绝非偶然,是几十年老中青传帮带经验积累的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广西就非常注重“请进来,走出去”,输送了大量舞蹈人才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学习,同时,邀请国内著名编导如张继钢、陈维亚等到广西编创作品,使得大家在家门口有了学习的机会。
为何当前国内许多晚会的总导演都是由舞蹈编导担纲呢?温国鸣认为,舞蹈编导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调度能力强。在他看来,一个好编导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全方位的,不但要有专业技巧还要有生活基础,这也是广西舞蹈编导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陈维亚多次提到,广西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艺术贵在特色,怎样才能使作品在舞蹈肢体语言运用上、音乐的选用上,更具有鲜明的广西色彩,这是广西的编导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时代在不断发展,传统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今天的创新在明天就会变为传统,如果我们不加以创新,作品就会失去光泽。将民族和现代相融合的表现形式能使现代观众更易于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可爱和优秀。陈维亚说,广西舞蹈《壮族大歌》是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十分欣赏,在这个舞蹈中让人看到了传统和创新相结合,广西的编导勇于在其中做这方面的尝试,这种探索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做得还不够完美,作品中肢体语言现代舞过浓,广西本民族的舞蹈语汇用得太少。
冯双白则认为,今后广西舞蹈创作要更好地挖掘广西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民族特质,让特有的民间文化流传下来。
3 广西舞蹈演员仍需努力
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会巧妙地运用舞蹈语汇,能用舞蹈语汇打动人。专家们直言,目前广西舞蹈演员的整体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表达情感情绪而不是表面简单的表现,这一点广西的舞蹈演员做得还远不到位。
温国鸣回忆,上世纪70年代,广西舞蹈《拉木歌》在北京演出后一炮走红,全国30多个艺术院团学习该舞蹈。1982年,一位全国很有名气的编导到广西歌舞团看了演出后由衷赞叹:全国最好的男演员除了总政歌舞团就在广西了。那个年代,广西歌舞团的男演员们每人都有一两个专业技术绝活,而现在广西的舞蹈演员,不勤练基本功而是靠现有的青春体能代替技能,这是很可怕的事。
目前,广西有好编导,好创意,却没有特别拔尖的好演员。温国鸣说,近年来,广西自己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演员,但是培养成型后却留不住,演员们纷纷跑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发展,在那里除了高薪,展示的机会也很多。
广西舞蹈人的道路还很漫长。
(配文图片为《田埂的故事》舞台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