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记“江淮情”艺术团赴宣城大型慰问演出
10月22日下午, “江淮情”艺术团赴宣城大型演出如期上演,此次到宣城慰问演出是“江淮情”艺术团2010年的第2场慰问演出,同时,也是“江淮情”启动以来的第20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是来自台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彩排,在“江淮情”大型演出的舞台上,同样有许多为之辛苦付出的演员们,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和欢呼声。
马不停蹄接过任务
省歌舞剧院青年舞蹈编导王珊珊在这次“江淮情”的演出中自编了两首歌曲的舞蹈,一个是《宣城民歌联唱》、一个是黄梅戏表演唱《水墨江南》,“自接到任务后,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彩排节目,从早上一直跳到晚上,其实大家都跳得很熟了,主要是相互之间培养一种默契度和整齐度。”王珊珊告诉记者,在这次演出中,有的舞蹈演员甚至一个人要跳七支舞,非常辛苦。还有一些编舞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重,比如《宣城民歌联唱》都是用宣城当地的方言唱的,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歌曲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花了不少时间请教当地知名的词曲老师来讲解歌词表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开始编舞。“而像黄梅戏表演唱《水墨江南》,歌词展现的是宣城的人杰地灵、绿水青山,因此我们编的舞以柔美为特征,是为契合这个歌词自创的舞蹈。”
王珊珊还告诉记者,马鞍山的九艺节一结束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到这里,接过“江淮情”的演出任务,一刻都没有停歇,辛苦不言自明, “‘江淮情’第一期节目我就参与了,当时自己还是个舞蹈演员,现在这个节目已经走过了20期,我成了舞蹈编导,它一路的成长我都亲身经历。”
得到观众认可再辛苦也值得
省歌舞剧院的编导刘磊已经和“江淮情”节目合作很久了,“通过这个节目平台,我们把自己的创作、构思活灵活现地展现到这个舞台上,让观众看见,再辛苦也无所谓。”在这期节目中,刘磊带着他的原创舞蹈《唱不够皖南山水情》、《风雨彩虹》献给广大宣城的父老乡亲,“像《风雨彩虹》这首歌已经传唱了很久,歌曲表达的是一种豪迈和激情,我们结合对‘江淮情’这个节目的理解,同时又是来到革命老区宣城,这首歌要表达的意境和宣城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于是我们编创出具有宣城特色的舞蹈《风雨彩虹》。”刘磊表示,虽然很辛苦,编舞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反反复复修改创新,但是自己感觉既充实又紧张。
省黄梅戏剧院的著名演员李文这次带来的节目是黄梅戏表演唱《水墨江南》,李文告诉记者,她已经参加过五六次的“江淮情”演出,每次表演都有不一样的心情和收获,但是每次参加都带着一样认真、急切的精神头,“宣城是有名的文房四宝故乡,我们通过黄梅戏的演唱方式展示安徽发展的新风貌,别有一番韵味。”在李文的心中,“江淮情”节目的影响力、收视率、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都是极高的,“节目多彩,表演有力度,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我们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90%作品为原创
在此次到宣城慰问演出中,原创节目占总体节目的90%以上。参加慰问演出的演员总人数更高达1000多人,亦是历年阵容最为强大的一次。据了解,从七月份开始,“江淮情”主创人员冒着高温酷暑多次赴宣城采风,充分汲取当地的文化精髓,加入原创作品中,让宣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一场原汁原味的表演。
本场“江淮情”演出总导演叶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节目创意之初,制作团队就确定了“三贴近”的创作模式——先期采风,提前让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准确捕捉时代风貌、地域特色,用最贴近生活的题材、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最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受群众欢迎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作品。“虽然如此辛苦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能带给观众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心灵感受,大家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