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评论 >> 浏览文章
中国舞协副主席李毓珊:作品要在生活的 积累上继续升华
这次展演选材丰富多彩,非常立体化,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同时在创意、结构、主题动作选定等方面,吸取了当代最先进的编舞技法,令人欣喜。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作品创作在生活的积累上要继续升华。
其实,回族很早就有舞蹈。很多原因导致回族舞蹈后进了。实际上,现在回族舞蹈的心理符号已经有了,动作符号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完善回族舞蹈自己的动作符号和心理符号,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教材,把创建的回族舞蹈语言符号用教材规范化。现在有些作品仅仅用了几个象征性的动作就开始编舞,并没有全面理解和学习回族文化,是不可取的。
从展演的节目看,很多编导已经掌握了现代的编舞技法,但掌握回族舞蹈的动作符号和心理符号不够,对比起来反差就很明显,尤其是创作整体缺乏对回族心理素质的探讨。
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发展吸引更多回族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包容性要强,把回族地区的校园舞蹈、青少年舞蹈、中老年舞蹈,都融进来,有了群众基础,舞蹈艺术发展才能快。
舞蹈理论家张苛:舞蹈语汇要有次序
此次展演节目,题材广泛,动作丰富,手段多样,刻画深入。不难看出,许多作品的舞蹈语汇是发展了的,而且有些动作发展得很充分,例如头部和脚的动作,都更漂亮,回族舞蹈不再单调。但是有一些问题仍然要注意:舞蹈技法不是模式,学习了还要会变,繁花并不美,一定要似锦,要有次序,才能更好。
中国舞协副主席迪丽娜尔:民族舞蹈最不希望看到 “似是而非”的作品
此次展演作品很贴近生活,题材丰富,舞蹈技术的提高也很快,民族文化和风俗表现也很清楚,我们深感欣慰。由此可见,要保持民族舞蹈有良好发展前景,要注意下面这一问题:民族舞蹈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似是而非”的作品,因此,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民族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去创新和发展。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不要只想着动作外表的华丽
这次展演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民族风俗、表达民族精神层面三个大的创作方向很突出,编导的追求很清晰,尤其在表达民族精神这一方面出现了好的作品。
在喜悦的同时,一些创作上的问题仍需注意。首先,反映现实生活,编导应注意“深度”。比如舞蹈《喊叫水》就碰触了生存的大问题,因此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目前这类作品表现的内容仍然有雷同现象,因此,创作应该向灵魂的更深处去努力。
其次,反映民族风俗的作品,编导一定要注意“浓度”,要“地地道道”。比如舞蹈《串铃声声》,是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来的,给人很强烈的印象,风格浓郁鲜明。
最后,涉及精神层面的作品,就一定要追求“高度”,要立意高远,要从精神层面为一个民族塑像。比如《星月璀璨》,不是停留在表现回族男子阳刚气质这一浅层的追求上,而是提炼了回族男子独特的精神气质,有很深的、只属于回族的民族情感在其中流动,揭示了独一无二的只属于回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其实,只要抓住了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什么动作都会显示出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因此,功夫不要下在动作外表的华丽上,要追求民族内在的东西。 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