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踢踏舞是一种融合歌舞、说唱、弹奏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注重脚步动作与其他动作的紧密结合,节奏鲜明,热情奔放。藏族踢踏舞,藏语叫“堆谐”,最早主要流行于雅鲁藏布流域上游的拉孜、定日、萨迦县、昂仁、日喀则及阿里一带,后来逐渐在拉萨盛行。
据记载,藏族踢踏舞作为古老的民间圆圈舞,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游牧和原始农耕时期,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的人们,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为了表达劳动的喜悦,常常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节奏一致,舞步统一,或将劳动过程中的动作用舞蹈跳出来,或将各地动物的动作带进舞蹈之中,这便是最早的藏族踢踏舞,也叫“堆谐”。由此可见,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一切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到十七世纪中叶,藏族踢踏舞被藏剧团带到了拉萨雪顿节上表演,热情、活泼、洒脱的舞蹈风格得到了拉萨人民群众的喜欢,开始不断推广,并逐渐流行起来。跟其他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一样,藏族踢踏舞最大的特征在于其鲜明的节奏感。藏族踢踏舞十分注重舞者的脚上动作,踢、跳、跃和跺等,整齐统一。所有舞蹈动作都要与复杂的节奏严密配合,舞蹈者必须准确踏点,既不能拖,又不要前赶,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
藏族踢踏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伴奏多使用六弦琴(又名札木聂,藏族拨弦乐器,两弦定一音)、胡琴、竖笛等,有时还会适当增加其他乐器,如串铃、根卡、扬琴、横笛等。其基本步伐有:退踏步、抬踏步、悠踏步、嘀嗒步、悠滑步等。跳的时候要用膝部屈伸的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节奏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舞者在跳西藏踢踏舞时,弱拍时脚掌拾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膝部松弛,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力量给人感觉向下沉,用踢、踏、跳、悠等脚部动作,跳出韵律,跳出节奏,跳出藏地儿女的热情洋溢。
藏族踢踏舞鲜明的节奏,整齐的动作,热情奔放的舞姿,是对雪域高原的生活文化、民俗风情最真实的写照,表现了藏地儿女的热情洒脱、活泼开朗,并向全世界展现了西藏踢踏舞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