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人眼中,芭蕾舞是个洋东西,它在中国萌芽于19世纪,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战乱不断,这“东西”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中。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芭蕾舞才正式登陆中国普通百姓的视野,并逐步有所发展。
芭蕾舞的技巧主要分为三大类:跳、转、控制。转在芭蕾舞表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基本功的练习。对于任何一位学习舞蹈的人来说,基本功和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由于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样、接触的多少不等,所以学习进度也就有快有慢了。怎样才能使一个舞者、演员把技巧训练得更好呢?这就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
我们不管在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还是当代舞中都能看到不同的旋转―二位转、跨腿转、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吸腿转、阿提求转等。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看他(她)转了几圈,如果我们以专业的眼光来看的话,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评判一个舞者旋转技术水平高低的核心标准之一。
数量的多少就不用说了,那么什么是质量呢?那就是说在旋转的过程中,舞姿是否规范、空间的定位是否标准、停止时是否稳定、结尾时是否有固定的姿态等等。就拿《天鹅湖》中《黑天鹅双人舞》的三十二个“挥鞭转”来说吧,如果没有规范的舞姿、空间的定位、停转时的稳定和结束时的舞姿以及旋转的数量,怎么能引起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呢?
我们在训练中往往只注重“圈”的数量,而把结尾时的固定舞姿忽视了,如果把这个“圈”放在舞蹈作品中,那它又怎么能“天衣无缝”地去接下一个动作呢?舞蹈讲究“美”.讲究流畅感和连贯性(按照中外传统舞蹈的路子,编舞家和观众都习惯要求舞者动作的线条和舞台调度的线条畅若流水)。如果转完了不能更好地去接下个动作,那么这个“圈”在整个舞蹈中还有什么意义呢?
要想把“旋转”练好,还需要注意训练以下几个方面:
一、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只有把脚尖立到最大限度,这样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才会减小,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同一质量的物体,只有接触面 小了,摩擦力才会变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够用很小的劲,转得更快、转得“圈”更多。如若不然,我们用全脚掌去转“二位转”,想转个八九圈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桑巴源于巴西,是一种民间舞蹈,在当地的狂欢节从Bajao到Marcha有很多种桑巴舞。为了将桑巴舞的特点表现出来,舞者必须欢快、煽情、激昂地表演。桑巴有着特有的节奏,其中以富有巴西特点的乐器著称。现在很多健身房中也兴起一种叫拉丁健身操的项目,这种运动方式已经不是某种单纯的拉丁舞蹈,而是利用了很多拉丁元素组合而成,经过简化和操化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运动概念。比如说桑巴、恰恰、曼波(Mambo)都广泛地运用到这种课程当中,让大家可以在那热情奔放的音乐中同时享受到身心的愉悦。
动作分解:左、右扫步。
1、左脚左侧迈步,髋关节由右向左划八字,左手向左侧打开伸直,右手划一弧形扣肘从脸侧划下。
2、右脚后侧点地的同时放髋下压,右手向后摆打开伸直,左手划一弧形扣肘从脸侧划下。
3、同1相反方向。
4、同2相反方向。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摩拳擦掌了,可以去亲身体验一下拉丁舞给你身体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