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参赛作品《尼苏新娘》,赢得“荷花奖”。
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的民族民间舞评奖昨天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决出胜负。经过连续三天的激烈比赛,46个入围决赛的新创舞蹈中,有6个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作品奖。不过,在颁奖仪式上,舞蹈界前辈冯双白却并没有简单地祝贺获奖者,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参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听上去发人深省。
今年“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共收到全国的461个报名作品,涉及30多个民族的舞蹈样式;可是入围决赛的一些作品,看着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作品一共才六七分钟,看到三分钟了,别说观众看不出是哪个民族的,专业人士也看不出来,甚至连评委也一直在猜。”比赛结束后,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不客气地说出了自己的观后感。
冯双白说,他能够理解编导们想求新求变的努力,但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风格属性不能丢,基本身体动律属性不能破,基本的民族音乐属性不能推翻,因为这种改动会导致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民族地域属性不清。
同样让这位舞坛前辈不满意的,还有一些舞蹈的立意问题。一部名为《鱼之翼》的作品,演员一会儿显得很欢愉,一会儿却又在痛苦挣扎,虽说动作技巧确实难度不低,但观众却看得一头雾水。担任场外点评的冯双白后来听到创作者介绍才明白,这是一个环保主题作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水质污染对鱼儿造成的伤害。他不由得感慨:“台上挺卖力的,都快吐了血了,可台下观众不知所云。”
在冯双白看来,舞蹈创作者把作品内涵设计得过于复杂,反而导致内容有些含糊;与之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还有些作品处理得太过简单,缺乏文学思考和诗意的提炼,结果导致立意不高。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当前的舞蹈创作中算是个通病,冯双白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恐怕是创作者“体验人间的滋味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围决赛的作品中,有35个是群舞,其中除《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是仅有5人的小群舞外,其他作品的表演阵容均有二三十人。决赛现场,表现婚礼庆典场面时,女舞者们站成大横排;打盘铃时女舞者站成大横排;彝族姑娘庆祝高歌时也要站成大横排……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视觉震撼的效果。
“一样的大横排,一样的大三角,一样的音乐设计,甚至一样的ABA结构。”冯双白说,比赛暴露了当今民族舞创作雷同、千人一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创新,不少作品只能依靠加大音乐音量和频繁使用频闪灯的方式,来刺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可惜观众并不买账,在决赛现场有观众吐槽说,看完前面几个就不想再看后面的了,何况一出剧院就想不起来刚才看的是什么作品。
当然,一些用心之作还是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比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带来的参赛作品《布艺者》和《阿里路》,还有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尼苏新娘》,都是以细节之处打动人心,这些作品最终都榜上有名。“希望获奖的创作者们能不断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擦亮手中的奖牌。”冯双白最后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