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婆娑,歌婉转,彷彿莺娇燕?。”香港舞蹈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演出《踏歌行》,展现十一段精美考究的中国歷代宫廷舞蹈,横跨朝代从先秦汉晋到唐宋明清,再现古代乐舞的艺术风貌,显中国古典舞的千姿百态,以及中国文化在礼乐、女仪、服饰、诗词、歌赋上恆久不衰的魅力。
再现中国宫廷舞蹈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古典舞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自周代开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培养乐舞人员,亦整理、研究、加工流行于民间舞蹈、宗教舞蹈及外邦舞蹈,进而形成宫廷舞蹈。
关于本次《踏歌行》的演出,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导演郑璐及香港舞蹈团艺术总监杨云涛接受了本报记者採访。
在谈及古典舞的美时,郑璐说:“古典舞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对中华文化美的欣赏,早已根植于每一位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心中,情感上的认同自会产生对于古典美的共鸣。”过去西方文化的输入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吸收学习西方优秀文化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精髓亦得到提炼。
28舞者参与演出
提到舞蹈的“发展”与“创新”,她认为:“舞蹈等艺术文化依靠的是传承,发展意味?可能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这一改变,并不一定有利于文化的良好承接;对于创新,可能创作者会认为自己所作的有别于过往所见,便是创新,但其实‘创新’的东西可能早已客观存在于过去或者另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世界,只是未被看到。”所以,对于舞蹈,郑璐并不愿意使用这两个词语。
谈及本次香港舞蹈团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合作,杨云涛解释:“这是根与茎,唇与齿的关系,亦是一个继承的关系。”艺术团体可长久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性研究支持,也离不开专业艺术院校的人员培养;专业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离不开艺术团体这一表演土壤的推动推广。他更表示:“舞蹈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一部优秀作品,三分靠演出,七分靠研究。”他希望会有更多合作机会。
参与演出的二十八位舞者,纵有扎实的舞蹈基础,但为了更好地演绎古典舞,早在半年多前便已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舞者更深刻理解古典舞蹈,演绎背后的深厚文化精髓。
《踏歌行》的舞蹈编导是已故的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他歷经数十载钻研古典舞,整理歷史流传下来的戏曲舞蹈动作;古典舞蹈姿态和造型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等。他努力将几近失传的古代乐舞形象以再创作的方式呈现,编创了目前公认具有高度学术研究与观赏价值的传统古典舞蹈。《踏歌行》舞段包括《踏歌》、《楚腰》、《铜雀伎》和《抢鼓》等。
中国经典女子群舞《踏歌》,曾获首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金奖。其舞蹈蕴含魏、晋以及南朝的文化风韵和古江汉秦淮地域特色。
神秘巫舞《楚腰》,表现先秦人崇拜女子细腰之美,展现先秦时代朴拙的舞风、坦荡狂放的巫女神韵及不同于后世的秀丽妩媚。
中国大型舞剧《铜雀伎》是孙颖生前编导的最后一部舞剧,创编以建安时期为歷史题材的古典舞剧,本次演出其中四个经典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