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技巧 >> 浏览文章

民族舞知识:踏歌流韵的民间舞蹈(1)

华人舞蹈网 华人舞蹈网 【字体: 】 2013-1-23 17:18:00 点击:

   南京地区的民间舞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巫舞以及与农耕有关的蜡祭。六合香火神会的祀神舞与高淳傩(音:挪)舞跳五猖,是传承了春秋时期的“巫傩”祭祀礼仪的舞蹈,是南京至今尚存于民间的最古老的舞蹈。

    “青溪女神善歌舞”,虽为汉时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但仍可窥见当时的民间舞蹈的一斑。孙吴建都南京,歌舞“百戏”盛行于宫廷与民间,据《建康实录》记载,吴后主孙皓为父治丧,“七日三祭,倡伎昼夜娱乐”。“百戏”在汉代时多称“角抵戏”,其舞蹈大致可分为中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东吴的以舞相属,犹今之交谊舞。而龙舞、狮舞、马灯舞即古之道具舞。

    东晋时期,贵族谢尚善于表演模拟飞鸟动作的民间舞蹈《鸲鹆(音:渠欲。即八哥。)舞》,这种礼节性舞蹈风俗,三国两晋时极盛。

    《南史•循史传》描述宋文帝年间的乐舞:“凡有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除盛行清商乐舞外,西北“胡舞”也传入江南,刘宋时有西、伧、羌、胡杂舞。这两种舞蹈为唐代“软舞”与“健舞”创建了基础和构架。

    南唐三主酷爱歌舞,后主尤甚,君臣之间,以歌舞为能,宴乐必舞,酒酣必舞,舞蹈大都继承了唐代软舞、健舞之风。“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南京民间踏歌阴阳回旋的神韵。以袖手、束腰、隆髻(音:计)、缠足为美的踏歌由民间传入宫廷后,踏歌中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束腰使舞蹈“斜拽裾(音:居)时云欲生”,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音:佩)步摇冠”,缠足更加有“回旋有凌云之态”。南唐宫人窅(音:咬)娘、秋水作“小脚金莲步”,开小脚舞之先风,官宦豪门,皆效之,《韩熙载夜宴图》中可见韩氏歌舞宴乐之风。

    宋元时期,因政治中心的转移,大批前朝宫廷倡优流落民间,以典雅、妖媚、含蓄、洒脱著称的踏歌,经宫廷艺人的改造后又回到了民间,此时的踏歌因其服饰光彩绮丽,乐曲抑扬顿挫,舞步行云流水而被南京民间奉为《小脚娘娘舞》。

    明代南京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间舞蹈《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等多种民间集体舞被选进开国后首次的社稷大祭礼仪节目单中。君臣及民间酷嗜歌舞,从而使歌舞艺术日益昌盛。明清时期,除了戏曲舞蹈外,“迎神赛会”中的民间舞蹈也很盛行,明代画家仇英在《南都繁会图》中描绘了南京“迎神赛会”的民间舞蹈内容,图中有高跷会,此外还有《水浒》、《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戏曲舞蹈。在《新京备乘•风俗》、《中华风俗志》、《高淳县志》(清光绪七年)等著述中记录了茅山会、观音会、地藏会、烧拜会、老郎会、祀腊八神、跳加官等民间舞蹈的表演形态。

    进入民国,南京重新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汇聚诸多剧种和地方戏曲,戏曲舞蹈仍成为民间舞蹈的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秧歌、腰鼓等民间歌舞样式极为普及,民间舞蹈得到专业和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提高,改编创作了许多优秀舞目,如江苏省歌舞剧院根据民间舞蹈改编创作的《段龙》、《花香鼓舞》、《花扇舞》、《男欢女喜》等舞目,六合县的《解表》,高淳县的《花扇舞》、《大马灯》,溧水县的《跳当当》等,都被列为著名的舞目。南京的民间舞蹈经历了这次重新加工和整理,更具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改革开方以来,南京的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挖掘、整理和改进,一批传统民间舞蹈又重新活跃在民间。
南京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有:

    一、踏歌

    风俗性歌舞。《宣和书谱》卷五记:“(唐文宗)大和中,进士文肃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踏歌的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及舞袖。歌舞的人们手袖相连,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该民间舞蹈在南京已绝迹。

    二、民间祭祀舞

    1、面具舞。《南京文化志》记载:面具舞“为民间逐鬼驱邪而跳的舞蹈亦被称着傩舞。面具舞自周代一直流传至今。明清之际民间流行的面具舞很多,以傩舞为最。宫廷内每年按例举行傩礼。明代大傩由钟鼓司掌管,在形式上仍继承旧俗,化妆成黄金四目的方相士,手执武器赶鬼,其气氛不再恐怖、激励,而接近于表演。清代‘傩舞’已有了较大变化,人们已经不再迷信于‘傩舞’本身的除鬼驱疫功能,而更看重它的娱乐和平审美功能。古代面具有铜质、铁质及木质等数种,清代则以纸质为主”。

    2、跳五猖。明初开始流传于高淳县境内。《重修高淳志》(江苏民国版)记载:“祠山庙,东七十里,祀张渤。渤汉乌程人,生有神异,后坐化于广德之祠山,因建庙其上。及明太祖兵驻此,卜之吉。为诗二章以纪之。后与伪汉战于彭蠡,神助战灭敌,遂特封真君,春秋致祭,大江南多建祠以祀。”据传,朱元璋为报答张渤,下令在江南建造360座祠山庙,按日依次祭祀,以便每天都有一处祭祀张渤。《跳五猖》即为该祀仪中的一个节目。

    《南京文化志》记载:“‘五猖’为五方之帝。其面具、服饰皆以天下、五行、五色为依据。东方神青脸,南方神红脸,西方神白脸,北方神黑脸,中央神黄脸,称正神五神。另有判官、土地、和尚、道士各一人,亦戴面具,称附身四神。另有八名武士。……全部舞蹈由‘迎神’、‘降神’、‘拜神’、‘布阵’、‘庆功’、‘送神’六个段落组成。表演中有对舞、独舞和群舞。判官与五猖的动作粗犷有力,节奏铿镪激烈,道士、和尚、土地的动作较为徐缓,舞姿轻松简洁,这在判官与和尚'庆功'场的一段舞蹈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判官、和尚,一文一舞,一诙谐、一严肃,对比鲜明,是颇具效果的舞段。”

    《跳五猖》至今仍在高淳县境内流传,为庙会上民间祭祀中的一个重要节目,还时常参加省市民间舞蹈活动。

    3、跳五郎官。流传于六合马鞍、马集、东旺乡一带。旧时南京一带的乡村有做“香火会”活动,做会者称为“香童子”或“香火子”,老百姓家遇到大事,即请“香童子”来做会,做会内容很多,有“送子会”、“平安会”、“安神会”等,祭祀活动分外坛、内坛,内坛设在室内,香童子以锣鼓伴奏,边跳边舞。外坛则设在室外,形式内容相同。

    《文化纵横》(2005第1期)中《跳五郎官》一文记载:“在跳的过程中‘五郎官’用扫堂腿去绊倒,作怪相状,引得旁观者哄堂大笑,气氛很活跃。表演结束,五郎官帽由主家收下,作为祈求生儿子的吉祥物。也会有邻居家花少许香烟费向主家索取五郎官帽带回家以沾喜气。日后求得男儿,这时'香火子'便敲锣打鼓把帽子送回去。”

    4、打社火。流传今溧水柘塘一带,是旧时春节期间乡村在酬神、祈神时进行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以欢庆丰收,祈望来年一方百姓平安健康。

    《江苏地方志》(2004第1期)中《溧水的“打社火”》一文记载:“除夕这天,由社火会会头在神堂挂起'祠山大帝'画轴,在香几、供桌上还摆放着香炉、烛台、供碟,桌下放置拜垫等物。下午,首先由会头燃烛、点香、放爆竹、烧纸马、磕头,祈祷祝福。……三声锣响、鼓声大震开场。随后身着白衣,脚踏白鞋,腰扎红腰带的'武士'们,举着华盖,敲着鼓、锣、铛、钹,演奏起威武豪放的'打社火'打击乐。随着八面铛铛扥'当当'响,鼓手肩抬16面大鼓,锣手手持八面大锣与大钹,跳起‘起鼓舞’、‘行鼓舞’、‘队列鼓舞’和‘闹鼓舞’等各种竞技表演。”



0% (0)
0% (10)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