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对象:舞蹈专业2008级女班
二、授课时间:十八周,每周二3、4节、周五5、6节
三、主讲教师:张曦
四、教学任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该课程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身体的灵活把握与运用。
五、教学内容:藏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
六、教学重点:从藏族舞的动律入手,训练学生四肢配合的协调能力和对不同组合风格点的理解能力与反应力。
七、教学阶段:
|
开法儿阶段 |
展开阶段 |
收尾阶段 |
教学目的与 要求 |
让学生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和体态,使其逐步达到动律定型 |
在动律定型的基础上,能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协调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并且完成组合。 |
— |
组合数量 |
2个 |
5个 |
共7个 |
课时安排 |
第一周到第五周 |
第六周到第十六周 |
第十七周、十八周 |
授课步骤 |
以屈伸动律和颤膝动律为主,从单一到短句再到组合的方式,逐步解决学生开法儿阶段的动律定性。 |
将重点放在此阶段,以单一 — 短句 — 组合的方式逐步展开教授,对学生风格点的把握进行强化训练。 |
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考试课的组织,并对其进行强化训练与巩固。 |
风格特点与 规范要求 |
把握不同膝盖动律在节奏上的特点,以及松弛、柔韧的共性。 |
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在节奏和动律的制约下,使学生灵活运用身体,发挥身体的能动性。 |
从节奏、动律上去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理解组合间的共同点与特点。 |
教学方法 |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的介绍,在加深学生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入门,使其更好的把握动作要领与风格特征。 |
以单一 — 短句 — 组合的授课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规范,突出该组合所要求的重点与难点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
|
汇报课 内容 |
— |
— |
1、踢踏舞组合; 2、步伐组合;3、手位组合;4“弦子”;5、点颤步组合;6、“卓”;7“依”。 |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序 |
教学内容 |
课堂活动 |
备注 |
第一周 |
介绍藏族民间舞的文化起源、人文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引领学生入门。 |
|
|
第二周 |
藏族舞基本体态与颤膝动律的开法儿,进入颤膝动律与步伐的短句练习。 |
教授、指导 |
|
第三周 |
教授“踢踏”复合性步伐训练组合。 |
复合练习 |
|
第四周 |
藏族舞屈伸动律的开法儿,并进入屈伸动律与步伐的短句练习。 |
教授、指导 |
|
第五周 |
教授复合性步伐与屈伸组合。 |
复合训练 |
|
第六周 |
完成藏族舞基本手位的短句练习 |
单一练习 |
|
第七周 |
进入手位综合性训练组合。 |
综合训练 |
|
第八周 |
综合动律与步伐,教授“弦子”综合训练组合。 |
强化训练 |
|
第九周 |
对“弦子”综合训练组合进行强化训练。 |
巩固、提高 |
|
第十周 |
“点颤步”的开法儿,同时进入短句练习。 |
教授、指导 |
|
第十一周 |
进入“点颤步”的综合组合训练。 |
综合训练 |
|
第十二周 |
综合“点颤步”动律与手位,教授“卓”综合训练组合。 |
强化训练 |
|
第十三周 |
对综合训练组合“卓”中的短句进行强化训练。 |
巩固、提高 |
|
第十四周 |
对“悠、摆、滑、踢”进行步伐短句练习。 |
复合练习 |
|
第十五周 |
进入“依”综合训练组合。 |
强化训练 |
|
第十六周 |
对综合训练组合“依”进行强化训练。 |
巩固、提高 |
|
第十七周 |
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期末考试课组织。 |
强化、巩固 |
|
第十八周 |
对考试课进行强化训练与巩固。 |
期末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