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前沿 >> 浏览文章
甘肃岷县部分村庄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古羌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并且上百人共同参与的舞蹈,当地人称其为“巴当舞”。但目前,能够完全掌握这种舞蹈要领的“春巴”仅剩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古老“巴当舞”面临失传危机。
‘巴当舞’古称‘播鼗式’,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先民们祭祀神灵最原始、最尊贵的礼仪。”甘肃岷县博物馆馆长季绪才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巴当舞流传年代已不能确切考证,但从整个祭祀仪式过程来看,其明显带有远祖农耕文明的痕迹”。
“‘巴当舞’的步法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踏歌’,舞蹈表演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同时,其唱腔原始古老,歌声悠扬婉转,富有很强的抒情趣味。”季绪才表示,作为古羌族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该舞蹈保留了古老舞蹈的步伐和舞曲韵律,是古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记者了解到,每年正月,岷县中寨部分村社的群众便在露天燃起篝火,敲响“巴当”,集体舞蹈歌唱,这是当地一年中最重要的集体娱乐文化活动,其过程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仅“安场”阶段的舞蹈步法就达20余种,而“敬山神”的步法与“安场”又有不同,也有十几种之多。
“‘巴当’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道具,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特制而成。”季绪才说,而作为该舞蹈的核心,“春巴”则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他们是这种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与教导者,一个寨子选一个,代代相传,上任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与步法训练。
“但在目前,能称作真正‘春巴’的仅剩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季绪才无奈地表示,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潜心学习这种舞蹈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个别年轻人对此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外出求学和务工致使这只能成为一种业余爱好。”
季绪才称,当地政府已着手“巴当舞”的发掘整理工作,这对研究古羌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