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前沿 >> 浏览文章
锣鼓一敲,香火流萤,金龙飞舞……盛夏时节,走进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只见不少中、小学生正兴致勃勃在学校参加香龙舞兴趣班。这项已流传数百年并被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文化奇葩开始根植瑶乡校园。
大发瑶族乡是平乐县惟一的少数民族乡,境内拥有瑶族人口9000多人。“过山瑶”是大发瑶族的一支,曾经过着“吃了这山走那山”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瑶民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香龙舞就是“过山瑶”文化的一枝奇葩。
香龙,是用稻草结成的“龙”,在龙身上插上烧燃的香,按特定的动作和步伐舞动。每逢新春佳节或盘王节等重大节日,舞龙队舞着香龙在祭场上表演或逐家逐户拜年,祝福瑶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香龙舞舞蹈动作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为主,按特定步伐随唢呐、锣鼓节奏舞动。香龙舞通常在晚间舞动,随着“香龙”上下翻滚,只见香火点点,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在飞腾。
曾失传多年的“精灵之舞”——香龙舞重新面世,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陶振喜。
今年57岁的陶振喜,念念不忘儿时的记忆——“小时候一听到锣鼓响,连饭都不想吃了,一心想去看舞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老一辈舞龙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大多数年轻人不会也不屑于舞龙。那条曾经带来欢乐和希望的香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陶振喜意识到如果再不把香龙舞技艺保护起来,传授下去,香龙舞将面临失传。于是,他召开村民大会,研究重新组建香龙舞队事宜。得到大家拥护后,马上筹经费,买服装、乐器,编香龙,邀请村里舞龙年龄最长的九叔公当教练,自任香龙舞队的领队,组织村里年轻人排练。大家白天忙农活,晚上练舞龙,常常反复练到凌晨。
2006年春节,陶振喜率领他的香龙舞队按照传统习俗从初一舞到十五。村民们看到多年不见的“香龙”又回来了,赞赏不已。随后,陶振喜又大胆创新,把香龙舞从清一色的男队发展为男、女队同时表演,队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30多人。
当位于桂江河畔的大发瑶乡被县里定位为“民族风情游景区”时,陶振喜策划组织了瑶家迎宾歌、篝火舞、长鼓舞、竹杠舞、香龙舞等一系列观赏性、参与性强的瑶家风情表演节目。其中,香龙舞被当做整个瑶家风情节目的重台戏进行包装,让外地游客耳目一新。
几年来,香龙舞表演队为游客表演140多场,接待海内外游客8500多人次。并荣获桂林市第28届“漓江之声”民间艺术表演二等奖,登上了桂林“百姓大舞台”。2008年7月,香龙舞表演在央视一套播出,成为反映平乐瑶族民俗风情艺术专题片《瑶乡情》的点睛节目。2010年,香龙舞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几年虽然大家对香龙舞的关注度高了,但大多抱着一种好奇和欣赏的心态。香龙舞的传承还是个大问题。”陶振喜在今年召开的乡人大会议上,以人大代表身份向大会提交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议案,最终得到县政府批准,“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大发瑶族乡“民族文化统战基地”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
今年4月中旬,“民族文化进校园”兴趣班在乡中心小学和乡民族中学开班。兴趣班总人数达68人,学习内容有香龙舞、长鼓舞、大象拔河、顶竹杠等民族风情项目。
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校园里舞起“香龙”,陶振喜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