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资讯 >> 舞蹈前沿 >> 浏览文章
千龙网讯 6月1日至3日,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曾经感动延安的佳作让北京的孩子们在六一节感受到战火纷飞年代的大爱无疆。
延安保育院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抗战期间的1938年,各界进步人士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专门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和军人的子女以及革命烈士遗孤。为了让这些战争中幸存的孩子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能健康成长,保育院的“妈妈”们做出了很多牺牲和努力。多年前的电影《啊!摇篮》,曾经生动地表现过这段历史,引起过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
为了再现这段历史,《延安保育院》的出品方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自2010年底开始陆续采访了200多名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搜集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收集了书刊、信件、照片等大量珍贵的保育院史料。最终,主创人员决定以情感为主线,表现一个战士遗孤在保育院“妈妈”们的精心照顾下,从失去亲人的自闭孤独中走出来,重获心中的阳光。
现代舞与陕北清唱相融合
据该剧总导演、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李捍忠介绍,“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该剧采用了现代舞注重创新,没有程式,重在反映真实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理念,整台演出很难说到底哪个部分用了现代舞,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处理方法上,主创人员尝试了现代舞抽象的技法,来表达真实情感。
《延安保育院》的整体风格是写意的,在大的历史相似和小的虚化不似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和舞台留白。舞蹈总监马波和编导刘斌大胆摒弃了传统歌舞剧舞蹈的概念,将现代舞肢体语言的抽象性和故事的真实性进行极为巧妙地对接,陕北安塞腰鼓的舞段、陕北“清唱王”贺国丰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清唱,17个学龄孩子在戏剧导演焦刚指导下的颇具个性的生动表现,女主角李晖充满情感的演唱和表演,让每个章节都充满激情与美感,既吸引眼球但又非常人性化,对于剧情有着更准确和贴切的表达。
剧情:战争阴影下呵护童心
在大写意的外在形式下,《延安保育院》剧中的故事和情感却非常扎实,几度令人潸然泪下——艰苦卓绝中建院、接收孩子、前方将士至死未能听到女儿叫一声爸爸、转移中院长被迫留下自己的孩子、转移中稚龄的孩子直面炮火和封锁、东渡黄河中院长牺牲……全剧紧紧抓住了保育院最核心的情感链条,从小的情感点和普通人入手,从中映射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和精神气节。生死与别离、童真与残酷,剧中的每个情感点都掷地有声。
这是一部以爱为主题并贯穿全剧的作品,所有的音乐、舞蹈、特效、舞美都是在为情感服务。儿童演员在剧中承担了重要的情感带动作用,看到真实的、弱小的孩子,在舞美和声光设备营造出的炮火连天的场景中出现,孩子们在引导下流露出的自然本真是令人动容。“我不需要你真的去表演什么,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妈妈要走了,你舍不得就是舍不得。”这是整部剧所强调的,也是舞蹈总监马波所看重的。
懂音乐剧的人做的歌舞剧
著名导演和音乐人甲丁在看过《延安保育院》后说,这是一部懂音乐剧的人做的歌舞剧。的确,对于这样一支主创队伍来说,对音乐和词曲的要求必然极高,所有歌曲都达到了既朗朗上口又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的佳境。正如音乐总监李沧桑所说的,在与作曲家蔡东真的共同创作中,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应该传递给观众动听感人的旋律,而不是肆意地玩弄技巧,要用音乐唤醒真实。在《延安保育院》中“梦境”的部分,李沧桑别具匠心地加入了前苏联的音乐元素;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谣《南泥湾》也为作品添加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特征,公演时,邀请了当年保育院的孩子们,如今已都是80岁左右高龄的老人们,他们观看该剧时犹如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痛哭流涕。由于该剧围绕着抗战时期的儿童们,因此,音乐创作方面亦融入了童声合唱等音乐形式,主创团队专门采访了抗战地区生活过而尚在的老人们,采录下当年孩童们乐于传唱的童谣,放入剧目中,亦为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除此之外,饰演女一号的北京战友文工团青年歌唱家李晖和陕北清唱王贺国丰在剧中的表现也极为出色,歌曲演唱和戏剧表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耗资三千多万搭建炫目舞台
虽然在创意和艺术追求上,《延安保育院》的写意风格占了很重的比例,但正因为如此,却又对整场的舞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延安保育院》对此的投入绝不含糊,全剧总投入超过了3500万元,整个舞美充分体现了总导演极为大胆的创意要求。大量非常规设计打造的舞美效果达到了美轮美奂同时又助益剧情、绝不炫耀的效果。尤其值得一赞的是国内首创的可90度分体升降的立体倾斜舞台,在这一方舞台上,延安窑洞、保育院现场、原野群山、波涛汹涌的黄河、甚至战争场面,都用同一个舞台载体,并且实现了快速自由的衔接与变化,极具震撼力。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创作思维和实现手段都锐意求新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就像李捍忠导演在创作中所强调的那样,这是一部“用百老汇模式打造的歌舞剧,也是一部打破对红色题材偏见的歌舞剧”,被众多媒体和评论家公认为一部艺术创作意识超前、内容和情感极为丰富感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