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第一次主办广东现代舞周以来,每年的现代舞周都有点新鲜事物出现,去年第五届现代舞周更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外延项目:「广东舞蹈夏令营」,让喜爱现代舞的朋友可以用三周时间,深入了解和学习现代舞。今年现代舞周又出现了另一个新鲜项目,是在现代舞周正式开始之前,举行了为期两天(7月24,25日)的「广东舞蹈研讨会」。
主办这个研讨会的原因,一方面是广东现代舞蹈周越来越引起国际舞蹈界的注意,世界各地研究舞蹈的专家学者希望参与其中,可是现代舞周主要的活动在于教学和演出,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有关舞蹈各个领域的研究讨论,所以在现代舞周之前的两天举办这个「广东舞蹈研讨会」,既可以满足国际舞蹈界对广东现代舞周的期望,也让世界各地的舞蹈专家更有籍口前来参与广东的这个一年一度的舞坛盛事。
另一方面,当今的舞蹈发展,除了学习和演出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和挖掘的层面,「广东舞蹈研讨会」能够广邀世界各地的专家共聚一堂,每年进行一次主题清晰并有建设性的交流对话,也足以让平时只懂埋首于排练厅的舞蹈界朋友开阔眼界,了解更多舞蹈在演出和教学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今年第一届「广东舞蹈研讨会」的主题是《舞蹈与社会》,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存在两大阵型的对抗:一方认为艺术应该是无为自我的,作品追求并呈现艺术的美;另一方则认为艺术是要进入社会及群众,艺术家应该进驻公众空间,推动社区艺术。
舞蹈艺术也存在着同样的对抗情形:一方的舞蹈家致力探索身体的可能性,反思身体与时间、空间等等的关系,追求自主的艺术创作,寻找生命中的真和美;另一方的舞蹈家鼓吹人人可舞,并在剧场以外的空间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共舞,让舞蹈回归日常生活与社会大众。
对《舞蹈与社会》的讨论在经济全球化境况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原因是各地大城市争相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艺术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被邀请制造城市的艺术氛围,艺术活动不再局限于剧场展览馆,而社区和群众的活动也被艺术化起来,展现社会的多元及和谐发展。
对于艺术与社会环境挂钩,很多舞蹈评论家和艺术家不以为然,认为这些活动违背舞蹈的美学追求,又担心这样的活动会让舞蹈的面目日渐模糊,影响艺术的自主创作。
在艺术多元发展的状况下出现不少有趣的问题,真得人人可以跳舞吗?舞蹈走进社区,走入群众对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有什么得与失?社区舞蹈与主流艺术是不是有不可跨越的距离?第一届的「广东舞蹈研讨会」便在《舞蹈与社区》的主题上展开讨论。
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参与其中一节的研讨,不过与会的都是研究舞蹈发展的国际知名专家,包括香港演艺学院教育中心主任陈颂瑛、荷兰方提斯舞蹈学院院长尚文梅奥(Jacques Van Meel)、方提斯艺术学院教授白尔宁(Paul Bruyne)、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世界艺术文化系副教授余承婕、法国斯图计划舞蹈团艺术总监马汀查普(Martin Chaput)及马素查扎农(Martial Chazallon)、香港社区文化发展中心总监莫昭如及导师袁坚樑、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舞蹈系副教授马守则、加拿大西门菲尔莎大学舞蹈系高级讲师雪莉波菲(Cheryl Prophet)及台湾舞梦当代舞蹈团艺术总监张婷婷等。他(她)们在研讨会中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我将会陆续挑选其中一部分登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