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报道《现代舞比重前所未有,意味着什么》,从上海国际艺术节主办方的角度解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今天的报道将焦点转向观众。
观众是否为这么多现代舞买账?最敏感的浮标莫过于票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透露,从预售情况来看,6个现代舞剧目的出票情况在整个舞蹈类版块中“相对还算不错”,但实话实说,与这些演出应有的号召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位负责人倒是乐观,坦言“市场是要培育的”,“情况已经比几年前好多了”。
毋须讳言,现代舞进入上海演出市场已经有20多年,但许多观众一提到现代舞,反应还是“看不懂”、“坐不住”。究其原因,既有人们长久以来对现代舞理解和欣赏方式上的误区,也不乏一些不成功、不成熟作品的负面影响。
从写实之美到意象之美
老马是艺术节的一位老观众,提起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看到《天鹅湖》的景象,他心潮难平。“译制片《列宁在1918》里有几分钟《天鹅湖》芭蕾舞的镜头,那时候电影票价1毛钱,一次又一次买票去看这段。”这是老马的同龄人几乎共有的回忆。从审美口味上来说,老马的首选永远是国外的古典芭蕾、国内的民族舞,毕竟那一头储存着对舞蹈艺术最初的惊艳与感动;不过这些年来,随着一些高质量的经典改编现代舞走进上海,上海观众群的审美口味走向多元,老马也逐渐领会现代舞缭乱、自由而灵性的表达。这位资深舞迷总结:传统眼光看舞蹈倾向于写实之美,注重情节完整、意思明确,而看现代舞传达要欣赏意象之美,“多看看,也欢喜”。
适当的引导可以加快这个接受过程。记者从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了解到,主办方已经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和剧目导赏。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由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带来的现代芭蕾舞剧《茶花女》向市民开放了彩排,今年由摩纳哥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带来的当代芭蕾舞剧《天鹅湖》同样公开排练,在这个过程中,大牌导演讲解创意,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使现代舞走近了普通观众。如果每一台精品现代舞剧来沪演出前都自带“导赏”,无疑将提高整个城市的现代舞审美水平。
现代主义不需要“看懂”
“现代舞是现代艺术的产物,是比较个人化、抽象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不按一定程式,甚至不一定表达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表达舞者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或者呈现一种思维的过程。”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对记者说。
现代舞传到中国后遭遇“水土不服”,长期卡在“看不懂”这一关,实在是个重大误区。“我们忘记了现代舞是一个现代主义的产物,只考虑看得懂看不懂。现在很多人看毕加索的画已经不再去试图弄懂它,听现代主义的音乐也是,但为什么还在要求现代舞必须看得懂?这可能与长期以来我们在现代舞审美教育上的欠缺有关。”他说,现代舞最初是向僵化的芭蕾舞体制反抗而诞生的,它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发现了人的价值。相应地,现代舞带给欣赏者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提供了演员的无限可能性,让你调动自己个人的经验与情感来把握它。江东认为,普通观众欣赏现代舞要放下“看懂”的包袱,看到什么就享受什么,感受先于理解,就不难。
良莠不齐影响全局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感叹:原本以为现代舞很难“看”,没想到云门舞集的演出很好看。
在江东看来,云门舞集的作品算不算“现代舞”值得商榷,他更愿意将其定位为“人文舞蹈”,但云门舞集的“好看”确实值得引起舞蹈界的反思。“它最厉害的是编导思想的深度,并且屡屡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中找到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最恰当而合理的方式。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一些现代舞作品不成功的命门恰恰在于思想不深而又过度追求形式。江东数出它们当中的几宗罪: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等等。而国内现代舞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更加暴露出了一些毛病,比如故弄玄虚、故作深沉。
江东记得,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中美现代舞交流演出,美国表演者的舞蹈都是随音乐而舞,特别尽兴,特别乐观,心态饱满,令人充分享受现代舞“随遇而安”、“乐观明亮”的风格特征,相比之下,中方一些舞蹈不仅题材猎奇、服装怪异,表达方式也非常晦涩、灰暗。江东遗憾地说:“现在大家不看现代舞,还可能是被一大批不好的作品败坏了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