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4:00 点击:

白鹇舞  节秧都  芒鼓舞  帽子舞  竹筒舞  棕扇舞

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白鹇舞  节秧都  芒鼓舞  帽子舞  竹筒舞  棕扇舞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铓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哈尼族视铓鼓为神圣之物,制作大鼓是一件隆重庄严的大事。要选一专门房子,把空心鼓身安放里面,选男青年二人立于两端,均赤身裸体舞蹈,其动作是性爱的模仿。然后放五谷和铜铁等物在鼓内,蒙上牛皮,并在鼓面画上女性生殖器。铓鼓平时要选专人保管在家,任何人不得动用。每逢祭祀和喜庆欲跳舞时,由祭师用酒祭铓鼓后,方能敲铓打鼓起舞。铓鼓舞当是哈尼族母权时代的产物。


  “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妇女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麻栗寨村民李黑诸家谱上载,第一个祖先就是“奥玛”(天女)。从“奥玛”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女挥棕扇环歌,踏足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

 


  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


  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
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狮子为致敬。大吹大打。”(《石屏县志·土司志》)。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龙纵舞”、“洒米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娶的第二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红河县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围成无数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清《古今图书集成》),传递爱恋的信息。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


  首先,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颠跳、旋转等动作时,无一不是成屈膝的状态。其次是摆胯、扭胯。跳鼓、扭鼓、猴子舞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摆、扭。


  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人以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带来的习惯外,还有一些舞蹈动作有表现性爱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哈尼族舞蹈已溶入了很多新鲜东西,伴奏乐器除原有的巴乌、三弦、四弦、树叶、鼓外,还吸收了二胡、笛子等乐器。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乐山境及澜沧江边广阔的哈尼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月节”、“十月年”举行盛大文艺活动外,凡群众的喜庆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进入艺术表演舞台。八十年代以来,棕扇舞等经加工改编,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欧亚一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拓宽了哈尼族舞蹈的发展之路。


 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铓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哈尼族视铓鼓为神圣之物,制作大鼓是一件隆重庄严的大事。要选一专门房子,把空心鼓身安放里面,选男青年二人立于两端,均赤身裸体舞蹈,其动作是性爱的模仿。然后放五谷和铜铁等物在鼓内,蒙上牛皮,并在鼓面画上女性生殖器。铓鼓平时要选专人保管在家,任何人不得动用。每逢祭祀和喜庆欲跳舞时,由祭师用酒祭铓鼓后,方能敲铓打鼓起舞。铓鼓舞当是哈尼族母权时代的产物。

  “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妇女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麻栗寨村民李黑诸家谱上载,第一个祖先就是“奥玛”(天女)。从“奥玛”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女挥棕扇环歌,踏足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


  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

  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中进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
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古时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狮子为致敬。大吹大打。”(《石屏县志·土司志》)。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丧葬活动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进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龙纵舞”、“洒米舞”是婚礼上必跳的舞蹈。新平县哈尼族在婚娶的第二天,新娘须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场,歌舞庆贺,婚礼才算结束。

  第四是在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时候进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红河县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围成无数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清《古今图书集成》),传递爱恋的信息。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

  首先,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颠跳、旋转等动作时,无一不是成屈膝的状态。其次是摆胯、扭胯。跳鼓、扭鼓、猴子舞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摆、扭。

  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人以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觉。这种特点的形成除了生产劳动带来的习惯外,还有一些舞蹈动作有表现性爱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哈尼族舞蹈已溶入了很多新鲜东西,伴奏乐器除原有的巴乌、三弦、四弦、树叶、鼓外,还吸收了二胡、笛子等乐器。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乐山境及澜沧江边广阔的哈尼聚居区,歌舞活动遍布城乡。除“六月节”、“十月年”举行盛大文艺活动外,凡群众的喜庆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规模胜过往昔。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进入艺术表演舞台。八十年代以来,棕扇舞等经加工改编,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欧亚一些国家地区演出,让中外观众体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拓宽了哈尼族舞蹈的发展之路。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