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4:00 点击:

降鲁羌  热巴舞    弦子舞

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降鲁羌  热巴舞  忍  弦子舞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维西等县。此外,丽江、洱源、贡山、宁范、大理等市县也有分布。藏族先民在汉文史籍上曾称为“吐善”,自称“博”,云南地方志书称“古宗”或“古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藏族。藏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口语族藏语支,云南藏语属康方言。通行藏文。


  本世纪50年代在迪庆州维西县哥灯村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人类“穴居野处”的时代,今天的迪庆州境内已有人类栖息。70年代,又在迪庆州镕钦县相继发现了石板墓和古墓葬群,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据推断,应是包括藏族先民在内的滇西“昆明”族遗物。唐初,西藏、青海一带的吐善日益强盛,势力曾东达唐王朝的一些远州边境,南达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其时,一批吐善先后进入滇西北地区,他们就是今天边庆州的藏族先民。


  迪庆地处川、滇、藏之交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连接汉藏文化的通道,也是沟通边疆与内地经济和贸易的桥梁。唐初,吐善入滇,在迪庆地区设神州都督府。把吐蓄的文化和比较发达的高原农牧业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传入云南藏区。在吐善与南沼亲密交往的数十年年间(公元715年一794年),藏与白、纳西、普米、汉、彝等族在文化、经济方面加深了往来和交流。宋朝时,迪庆属善巨郡,在大力提倡“茶马互市”贸易活动的影响下,与内地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元朝统一中国后,大部分藏区属元朝中央政权的宣政院直辖地。喇嘛教各教派竞相进入迪庆地区,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迪庆属丽江军民府。随着丽江木氏土司的统治,大批纳西族随之进入藏区,两族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蒙古和硕特部派兵进驻迪庆,以达赖喇嘛和固始汉名义选派喇嘛驻中甸,大兴黄教,统管僧民。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分别建立了中甸厅、维西厅、俱隶丽江府。康熙以后,允许通商贸易,引来大批内地商贾。云南藏区的文化,在历代与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完善。
云南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正南地段,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使在迪庆州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6700多公尺),它被藏民奉为神山,每年秋季,川、藏、甘、青等地的藏民,长途跋涉,前来朝拜山神的络绎不绝。


  云南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在吐善时期,佛教已随着吐蕃的入滇而传入。元代,喇嘛教红教势力发展到了云南藏区。明末清初,黄教势力进入中甸,建有归化寺(亦称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寺庙,其中归化寺为康藏地区十三大喇嘛寺之一,有喇嘛一千二百多人,1949年解放初期,迪庆州共有喇嘛寺二十四座,其中黄教、红教各有十二个。在贡山、丽江等县的藏区,也建有红教、黄教寺院。


  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仍处于土司和僧侣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


  解放前实行父母包办的阶级内婚制,一夫一妻,也有的贫民为了减轻门摊户派和差役,而仍然采取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青年男女在婚前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但婚姻则需经双方父母同意。藏家婚礼,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歌舞。


  云南藏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大祈祷”会;四月十五的释迦牟尼成道日;五月端阳节赛马会;七月“旺果”节(意为七月转会),冬月二十九的“阶冬节”(有九样食物烩煮聚餐的合意)。每逢佳节、藏族人民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云南藏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在卷帙浩繁的藏经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史地、天文、医学等著述。著名的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此外还有《世界的形成》、《创世纪》、《女娟娘娘补天》等神话传说。民歌形式多样,风格豪放,构思新颖。如《婚歌》、《茶调》、《盖新房歌》等等。建筑、雕塑和绘画也独具一格。中甸归化寺堪称集云南藏族造型和绘画艺术之大成。寺中释迦牟尼和诸佛造像均为镀金铜像。高大的墙壁上绘满壁画,寺内还藏有五彩金汁精画佛像十六轴,为五世达赖赠送,已流传三百余年,至今色泽如新,乃藏画之精品。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6年),居于西南地段的白狼等百余部落,向汉王朝奉献慕化归义乐歌三章(即“白狼歌”),疑是当时民歌形式之一。从文法结构和某些基本词汇看,此歌词同今之纳西、普米、彝、藏语有不少相同之点。应可作为探考藏族早期歌舞的线索。


  云南藏族文化同吐善一脉相承。滇西北藏区的传统乐器,如琐呐、大号、芒筒等,同古格壁画相仿佛(西藏阿里扎达古格王国遗址红庙南墙左部有一幅《迎印僧阿底峡尊者仪仗图》,描绘一个壮观的乐奏歌舞场景,所用乐器除横鼓外,还有唢呐、长筒号、长管芒筒等),说明古代乐属同宗。据实地调查的情况看,云南藏区的“卓”、“热巴”、“羌姆”等传统舞蹈,其总体风格、动律、特征与甘、青、川、藏同类舞蹈相似,说明舞属同流。


  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勒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弦子和卓是云南藏区流传较广的两种舞蹈。民间有“巴塘弦子,中旬锅庄”的说法,意思是巴塘的弦子丰富多采,中旬的锅庄最有特色。弦子和卓都是自娱性舞蹈(卓原带有祭把性质,现已成自娱性),多为载歌载舞的圈舞形式。有数十套模拟猴子、兔子、孔雀等动物及表现劳动生产过程的舞蹈,舞蹈内容丰富。卓无乐器伴奏,以弯腰搭肩、踏跺为其动作特征,以中旬锅庄最为有名。弦子以男拉弦,女舞袖为基本特征,以德钦弦于享有盛名。尼西情舞源于卓,专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刀舞是边唱边舞的单人舞,留存于德钦弗山等少数村庄。龙舞是单人戴龙首面具的舞蹈,原流传于维西,现已失传。棍舞是中甸、德钦穷苦讨饭人乞讨时,执花棍唱颂主人的舞蹈,也已消失。


  “跳勒巴”即热巴舞。藏名“勒巴羌”,纳西、傈僳族称“勒巴蹬”、“勒巴得”。主要流传在巨甸、奔子栏、弗山等藏区及中旬、丽江部分纳西、傈僳族村寨中。热巴舞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为群众娱乐性的;一为职业艺人表演性的。德钦、维西、中旬三县群众娱乐性的勒巴,各有其不同的舞段和特色,中旬较偏辟的傈傈族村寨中保存的勒巴舞较丰富完整,其中有手鼓舞、大扁鼓舞、笑花脸舞、金鸡舞、孔雀舞、白鹤舞、马鹿舞、马舞、耗牛舞等,这些拟兽舞蹈的舞者都头戴面具身缚舞具。


  “热巴”也是藏族对民间歌舞、曲艺、杂技等职业表演艺人的称呼。他们四处流浪卖艺谋生,农忙时帮人做农活,有时替人揉皮子、做鞋、刻尼玛堆石等,生活是凄苦的。热巴演出队,通常是由一个家庭组成一个队,或由一家为主发起联合家族亲戚,并吸收别的技艺高超者组成,名“热巴措卡”(热巴集体)。热巴艺人技艺很高,表演时,男手执铜片铃和耗牛尾,女敲击双面蒙皮的长柄鼓。鼓楼用细长弯曲的竹杆制成。热巴表演有铃鼓舞、面具舞、藏舞、双刀舞等,并表演弦子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平转”、“跨腿转”、“躺身蹦子”等,女有“转身击鼓”、“弯腰击鼓”、“蹲步跳跃”等,技巧较高,难度较大。


  云南藏区的热巴多由康巴地区传入,著名热巴艺人欧米加参即于1935年随父母由四川巴塘来到迪庆地区。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有多个热巴措卡于中甸、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华坪等县流动表演。其中,德钦著名的热巴师傅阿钦曾领着七个儿子流往西藏扎木、盐井等地表演,至今未回。


  中旬归化寺、承恩寺,维西东林寺,德钦东竹林寺,贡山丙中洛普化寺,宁范永宁喇嘛大寺,丽江文峰寺每年都有“跳神”活动。跳神藏语称“羌姆”,德钦称“格堵羌”,中甸称“巴羌”。“巴”是面具,“羌”是跳,因此也称“面具舞”。纳西族称跳神为“巴聪”或“拨聪”,“聪”是跳,“巴”、“拨”都是面具之意。


  维西东林寺每年八月举行“跳神”,德钦东竹林寺则于每年底举行。《云南阿敦子行政区地志资料》记载:“每年底二十九日,众僧演跳一次,名曰跳鬼。


  恶、苦乐之报应”。中甸承思寺则每年九月跳“格度”(跳鬼)。中甸归化寺是云南藏区喇嘛寺跳神场面最大的一个寺庙,每年藏历年底(十二月二十六一二十九日)格冬节时,归化寺要举行巴羌。巴羌开始前十五天,是诵经请神排练阶段,由寺里的“羌弄”(舞师)负责训练和排练,排练严格按照“羌以”(舞谱)进行。


  巴羌都在寺庙大院前表演,先由全寺僧人列队迎出本寺的话佛,施礼参拜后,扮演牛角神、土地爷等法神的喇嘛们头戴面具,手执法器,相继出场,绕场一周表演一段大场面的舞蹈。然后,分段表演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丑角喇嘛的表演,以娱乐观众。最后是驱鬼,众神将酥油做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保一年平安。


  丽江文峰寺,属噶玛巴派喇嘛教,信奉者为纳西族,文峰寺在一年中每月都有庙会。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除夕为古东会,即跳神会,为庆祝一年四季平安的活动。跳神根据该年十二月的大小固定二十七、二十八或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举行。第一天为预演,穿一般喇嘛衣服跳,第二天戴面具跳。跳神由寺院管跳神的喇嘛(仇奔)具体组织。以跳神经女抽布》为根据。领导跳神的喇嘛,要派往西藏或德格寺院学习,学习毕业后回寺指导。为了跳神,每年入冬后年轻喇嘛即禁止外出,集中学习跳神,每年十二月初十,全寺喇嘛集中学习跳神三天。


  文峰寺跳神在大殿前举行,由活佛先跳,老喇嘛带领,拜东西南北中五方。


  舞蹈从“大黑天神”开始跳起,一直要跳完《护法经》中的各种天神。出场角色,有依施吾崩(大黑天神)、达支(管铁匠之神)、卡纳(管龙王之神)、星给乍(狮神)等二十七个种类。牦牛、猴子、孔雀、乌鸦等鸟兽类十三个。最后以把护法佛(东玛,用面塑)送到寺门外石头摞成的火化处火化而告终。


  跳神由寺院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大号(东玛)、小号(刚利)、琐呐(将利)、大鼓等。


  正月初八为宁蒗永宁喇嘛大寺跳神的日期。永宁喇嘛大寺的信众是摩梭人。跳神时,要装扮五个五方神,服装和面具分别为青、黄、红、白、黑五色,穿青衣戴青面具者,为东方大神,红色为南方神,白色为西方神,黑色为北方神,黄色为中央神。


  滇西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藏族同纳西、彝、白、傈僳、普米族交错分布,文化的相互交流由来已久。一些藏族会跳彝族舞,会唱纳西、白族调,傈僳、纳西也会唱藏曲,会跳热巴(勒巴)。纳西族东巴使用的手摇板铃、法螺同藏族,东巴歌调中有藏调和喇嘛腔的色彩。

 

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维西等县。此外,丽江、洱源、贡山、宁范、大理藏族民间舞蹈概况
降鲁羌  热巴舞  忍  弦子舞
  云南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维西等县。此外,丽江、洱源、贡山、宁范、大理等市县也有分布。藏族先民在汉文史籍上曾称为“吐善”,自称“博”,云南地方志书称“古宗”或“古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藏族。藏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口语族藏语支,云南藏语属康方言。通行藏文。


  本世纪50年代在迪庆州维西县哥灯村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人类“穴居野处”的时代,今天的迪庆州境内已有人类栖息。70年代,又在迪庆州镕钦县相继发现了石板墓和古墓葬群,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据推断,应是包括藏族先民在内的滇西“昆明”族遗物。唐初,西藏、青海一带的吐善日益强盛,势力曾东达唐王朝的一些远州边境,南达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其时,一批吐善先后进入滇西北地区,他们就是今天边庆州的藏族先民。


  迪庆地处川、滇、藏之交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连接汉藏文化的通道,也是沟通边疆与内地经济和贸易的桥梁。唐初,吐善入滇,在迪庆地区设神州都督府。把吐蓄的文化和比较发达的高原农牧业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传入云南藏区。在吐善与南沼亲密交往的数十年年间(公元715年一794年),藏与白、纳西、普米、汉、彝等族在文化、经济方面加深了往来和交流。宋朝时,迪庆属善巨郡,在大力提倡“茶马互市”贸易活动的影响下,与内地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元朝统一中国后,大部分藏区属元朝中央政权的宣政院直辖地。喇嘛教各教派竞相进入迪庆地区,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迪庆属丽江军民府。随着丽江木氏土司的统治,大批纳西族随之进入藏区,两族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蒙古和硕特部派兵进驻迪庆,以达赖喇嘛和固始汉名义选派喇嘛驻中甸,大兴黄教,统管僧民。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分别建立了中甸厅、维西厅、俱隶丽江府。康熙以后,允许通商贸易,引来大批内地商贾。云南藏区的文化,在历代与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完善。
云南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正南地段,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使在迪庆州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6700多公尺),它被藏民奉为神山,每年秋季,川、藏、甘、青等地的藏民,长途跋涉,前来朝拜山神的络绎不绝。


  云南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在吐善时期,佛教已随着吐蕃的入滇而传入。元代,喇嘛教红教势力发展到了云南藏区。明末清初,黄教势力进入中甸,建有归化寺(亦称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寺庙,其中归化寺为康藏地区十三大喇嘛寺之一,有喇嘛一千二百多人,1949年解放初期,迪庆州共有喇嘛寺二十四座,其中黄教、红教各有十二个。在贡山、丽江等县的藏区,也建有红教、黄教寺院。


  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仍处于土司和僧侣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


  解放前实行父母包办的阶级内婚制,一夫一妻,也有的贫民为了减轻门摊户派和差役,而仍然采取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青年男女在婚前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但婚姻则需经双方父母同意。藏家婚礼,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歌舞。


  云南藏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大祈祷”会;四月十五的释迦牟尼成道日;五月端阳节赛马会;七月“旺果”节(意为七月转会),冬月二十九的“阶冬节”(有九样食物烩煮聚餐的合意)。每逢佳节、藏族人民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云南藏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在卷帙浩繁的藏经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史地、天文、医学等著述。著名的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此外还有《世界的形成》、《创世纪》、《女娟娘娘补天》等神话传说。民歌形式多样,风格豪放,构思新颖。如《婚歌》、《茶调》、《盖新房歌》等等。建筑、雕塑和绘画也独具一格。中甸归化寺堪称集云南藏族造型和绘画艺术之大成。寺中释迦牟尼和诸佛造像均为镀金铜像。高大的墙壁上绘满壁画,寺内还藏有五彩金汁精画佛像十六轴,为五世达赖赠送,已流传三百余年,至今色泽如新,乃藏画之精品。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6年),居于西南地段的白狼等百余部落,向汉王朝奉献慕化归义乐歌三章(即“白狼歌”),疑是当时民歌形式之一。从文法结构和某些基本词汇看,此歌词同今之纳西、普米、彝、藏语有不少相同之点。应可作为探考藏族早期歌舞的线索。


  云南藏族文化同吐善一脉相承。滇西北藏区的传统乐器,如琐呐、大号、芒筒等,同古格壁画相仿佛(西藏阿里扎达古格王国遗址红庙南墙左部有一幅《迎印僧阿底峡尊者仪仗图》,描绘一个壮观的乐奏歌舞场景,所用乐器除横鼓外,还有唢呐、长筒号、长管芒筒等),说明古代乐属同宗。据实地调查的情况看,云南藏区的“卓”、“热巴”、“羌姆”等传统舞蹈,其总体风格、动律、特征与甘、青、川、藏同类舞蹈相似,说明舞属同流。


  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勒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弦子和卓是云南藏区流传较广的两种舞蹈。民间有“巴塘弦子,中旬锅庄”的说法,意思是巴塘的弦子丰富多采,中旬的锅庄最有特色。弦子和卓都是自娱性舞蹈(卓原带有祭把性质,现已成自娱性),多为载歌载舞的圈舞形式。有数十套模拟猴子、兔子、孔雀等动物及表现劳动生产过程的舞蹈,舞蹈内容丰富。卓无乐器伴奏,以弯腰搭肩、踏跺为其动作特征,以中旬锅庄最为有名。弦子以男拉弦,女舞袖为基本特征,以德钦弦于享有盛名。尼西情舞源于卓,专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刀舞是边唱边舞的单人舞,留存于德钦弗山等少数村庄。龙舞是单人戴龙首面具的舞蹈,原流传于维西,现已失传。棍舞是中甸、德钦穷苦讨饭人乞讨时,执花棍唱颂主人的舞蹈,也已消失。


  “跳勒巴”即热巴舞。藏名“勒巴羌”,纳西、傈僳族称“勒巴蹬”、“勒巴得”。主要流传在巨甸、奔子栏、弗山等藏区及中旬、丽江部分纳西、傈僳族村寨中。热巴舞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为群众娱乐性的;一为职业艺人表演性的。德钦、维西、中旬三县群众娱乐性的勒巴,各有其不同的舞段和特色,中旬较偏辟的傈傈族村寨中保存的勒巴舞较丰富完整,其中有手鼓舞、大扁鼓舞、笑花脸舞、金鸡舞、孔雀舞、白鹤舞、马鹿舞、马舞、耗牛舞等,这些拟兽舞蹈的舞者都头戴面具身缚舞具。


  “热巴”也是藏族对民间歌舞、曲艺、杂技等职业表演艺人的称呼。他们四处流浪卖艺谋生,农忙时帮人做农活,有时替人揉皮子、做鞋、刻尼玛堆石等,生活是凄苦的。热巴演出队,通常是由一个家庭组成一个队,或由一家为主发起联合家族亲戚,并吸收别的技艺高超者组成,名“热巴措卡”(热巴集体)。热巴艺人技艺很高,表演时,男手执铜片铃和耗牛尾,女敲击双面蒙皮的长柄鼓。鼓楼用细长弯曲的竹杆制成。热巴表演有铃鼓舞、面具舞、藏舞、双刀舞等,并表演弦子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平转”、“跨腿转”、“躺身蹦子”等,女有“转身击鼓”、“弯腰击鼓”、“蹲步跳跃”等,技巧较高,难度较大。


  云南藏区的热巴多由康巴地区传入,著名热巴艺人欧米加参即于1935年随父母由四川巴塘来到迪庆地区。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有多个热巴措卡于中甸、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华坪等县流动表演。其中,德钦著名的热巴师傅阿钦曾领着七个儿子流往西藏扎木、盐井等地表演,至今未回。


  中旬归化寺、承恩寺,维西东林寺,德钦东竹林寺,贡山丙中洛普化寺,宁范永宁喇嘛大寺,丽江文峰寺每年都有“跳神”活动。跳神藏语称“羌姆”,德钦称“格堵羌”,中甸称“巴羌”。“巴”是面具,“羌”是跳,因此也称“面具舞”。纳西族称跳神为“巴聪”或“拨聪”,“聪”是跳,“巴”、“拨”都是面具之意。


  维西东林寺每年八月举行“跳神”,德钦东竹林寺则于每年底举行。《云南阿敦子行政区地志资料》记载:“每年底二十九日,众僧演跳一次,名曰跳鬼。


  恶、苦乐之报应”。中甸承思寺则每年九月跳“格度”(跳鬼)。中甸归化寺是云南藏区喇嘛寺跳神场面最大的一个寺庙,每年藏历年底(十二月二十六一二十九日)格冬节时,归化寺要举行巴羌。巴羌开始前十五天,是诵经请神排练阶段,由寺里的“羌弄”(舞师)负责训练和排练,排练严格按照“羌以”(舞谱)进行。


  巴羌都在寺庙大院前表演,先由全寺僧人列队迎出本寺的话佛,施礼参拜后,扮演牛角神、土地爷等法神的喇嘛们头戴面具,手执法器,相继出场,绕场一周表演一段大场面的舞蹈。然后,分段表演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丑角喇嘛的表演,以娱乐观众。最后是驱鬼,众神将酥油做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保一年平安。


  丽江文峰寺,属噶玛巴派喇嘛教,信奉者为纳西族,文峰寺在一年中每月都有庙会。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除夕为古东会,即跳神会,为庆祝一年四季平安的活动。跳神根据该年十二月的大小固定二十七、二十八或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举行。第一天为预演,穿一般喇嘛衣服跳,第二天戴面具跳。跳神由寺院管跳神的喇嘛(仇奔)具体组织。以跳神经女抽布》为根据。领导跳神的喇嘛,要派往西藏或德格寺院学习,学习毕业后回寺指导。为了跳神,每年入冬后年轻喇嘛即禁止外出,集中学习跳神,每年十二月初十,全寺喇嘛集中学习跳神三天。


  文峰寺跳神在大殿前举行,由活佛先跳,老喇嘛带领,拜东西南北中五方。


  舞蹈从“大黑天神”开始跳起,一直要跳完《护法经》中的各种天神。出场角色,有依施吾崩(大黑天神)、达支(管铁匠之神)、卡纳(管龙王之神)、星给乍(狮神)等二十七个种类。牦牛、猴子、孔雀、乌鸦等鸟兽类十三个。最后以把护法佛(东玛,用面塑)送到寺门外石头摞成的火化处火化而告终。


  跳神由寺院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大号(东玛)、小号(刚利)、琐呐(将利)、大鼓等。


  正月初八为宁蒗永宁喇嘛大寺跳神的日期。永宁喇嘛大寺的信众是摩梭人。跳神时,要装扮五个五方神,服装和面具分别为青、黄、红、白、黑五色,穿青衣戴青面具者,为东方大神,红色为南方神,白色为西方神,黑色为北方神,黄色为中央神。


  滇西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藏族同纳西、彝、白、傈僳、普米族交错分布,文化的相互交流由来已久。一些藏族会跳彝族舞,会唱纳西、白族调,傈僳、纳西也会唱藏曲,会跳热巴(勒巴)。纳西族东巴使用的手摇板铃、法螺同藏族,东巴歌调中有藏调和喇嘛腔的色彩。
 
 
等市县也有分布。藏族先民在汉文史籍上曾称为“吐善”,自称“博”,云南地方志书称“古宗”或“古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藏族。藏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口语族藏语支,云南藏语属康方言。通行藏文。

  本世纪50年代在迪庆州维西县哥灯村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人类“穴居野处”的时代,今天的迪庆州境内已有人类栖息。70年代,又在迪庆州镕钦县相继发现了石板墓和古墓葬群,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据推断,应是包括藏族先民在内的滇西“昆明”族遗物。唐初,西藏、青海一带的吐善日益强盛,势力曾东达唐王朝的一些远州边境,南达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其时,一批吐善先后进入滇西北地区,他们就是今天边庆州的藏族先民。

  迪庆地处川、滇、藏之交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连接汉藏文化的通道,也是沟通边疆与内地经济和贸易的桥梁。唐初,吐善入滇,在迪庆地区设神州都督府。把吐蓄的文化和比较发达的高原农牧业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传入云南藏区。在吐善与南沼亲密交往的数十年年间(公元715年一794年),藏与白、纳西、普米、汉、彝等族在文化、经济方面加深了往来和交流。宋朝时,迪庆属善巨郡,在大力提倡“茶马互市”贸易活动的影响下,与内地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元朝统一中国后,大部分藏区属元朝中央政权的宣政院直辖地。喇嘛教各教派竞相进入迪庆地区,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迪庆属丽江军民府。随着丽江木氏土司的统治,大批纳西族随之进入藏区,两族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蒙古和硕特部派兵进驻迪庆,以达赖喇嘛和固始汉名义选派喇嘛驻中甸,大兴黄教,统管僧民。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分别建立了中甸厅、维西厅、俱隶丽江府。康熙以后,允许通商贸易,引来大批内地商贾。云南藏区的文化,在历代与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完善。
云南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正南地段,著名的“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使在迪庆州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6700多公尺),它被藏民奉为神山,每年秋季,川、藏、甘、青等地的藏民,长途跋涉,前来朝拜山神的络绎不绝。

  云南藏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在吐善时期,佛教已随着吐蕃的入滇而传入。元代,喇嘛教红教势力发展到了云南藏区。明末清初,黄教势力进入中甸,建有归化寺(亦称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寺庙,其中归化寺为康藏地区十三大喇嘛寺之一,有喇嘛一千二百多人,1949年解放初期,迪庆州共有喇嘛寺二十四座,其中黄教、红教各有十二个。在贡山、丽江等县的藏区,也建有红教、黄教寺院。

  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仍处于土司和僧侣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

  解放前实行父母包办的阶级内婚制,一夫一妻,也有的贫民为了减轻门摊户派和差役,而仍然采取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青年男女在婚前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但婚姻则需经双方父母同意。藏家婚礼,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歌舞。

  云南藏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大祈祷”会;四月十五的释迦牟尼成道日;五月端阳节赛马会;七月“旺果”节(意为七月转会),冬月二十九的“阶冬节”(有九样食物烩煮聚餐的合意)。每逢佳节、藏族人民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云南藏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在卷帙浩繁的藏经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史地、天文、医学等著述。著名的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此外还有《世界的形成》、《创世纪》、《女娟娘娘补天》等神话传说。民歌形式多样,风格豪放,构思新颖。如《婚歌》、《茶调》、《盖新房歌》等等。建筑、雕塑和绘画也独具一格。中甸归化寺堪称集云南藏族造型和绘画艺术之大成。寺中释迦牟尼和诸佛造像均为镀金铜像。高大的墙壁上绘满壁画,寺内还藏有五彩金汁精画佛像十六轴,为五世达赖赠送,已流传三百余年,至今色泽如新,乃藏画之精品。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6年),居于西南地段的白狼等百余部落,向汉王朝奉献慕化归义乐歌三章(即“白狼歌”),疑是当时民歌形式之一。从文法结构和某些基本词汇看,此歌词同今之纳西、普米、彝、藏语有不少相同之点。应可作为探考藏族早期歌舞的线索。

  云南藏族文化同吐善一脉相承。滇西北藏区的传统乐器,如琐呐、大号、芒筒等,同古格壁画相仿佛(西藏阿里扎达古格王国遗址红庙南墙左部有一幅《迎印僧阿底峡尊者仪仗图》,描绘一个壮观的乐奏歌舞场景,所用乐器除横鼓外,还有唢呐、长筒号、长管芒筒等),说明古代乐属同宗。据实地调查的情况看,云南藏区的“卓”、“热巴”、“羌姆”等传统舞蹈,其总体风格、动律、特征与甘、青、川、藏同类舞蹈相似,说明舞属同流。

  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佳节、喜庆、重大聚会,人们便盛装欢聚,高歌狂舞,通宵达旦。云南藏族舞蹈主要有卓、弦子、热巴(勒巴)、“尼西情舞”、羌姆及“酒歌”、“刀舞”、“棍舞”、“龙舞”等。弦子和卓是云南藏区流传较广的两种舞蹈。民间有“巴塘弦子,中旬锅庄”的说法,意思是巴塘的弦子丰富多采,中旬的锅庄最有特色。弦子和卓都是自娱性舞蹈(卓原带有祭把性质,现已成自娱性),多为载歌载舞的圈舞形式。有数十套模拟猴子、兔子、孔雀等动物及表现劳动生产过程的舞蹈,舞蹈内容丰富。卓无乐器伴奏,以弯腰搭肩、踏跺为其动作特征,以中旬锅庄最为有名。弦子以男拉弦,女舞袖为基本特征,以德钦弦于享有盛名。尼西情舞源于卓,专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刀舞是边唱边舞的单人舞,留存于德钦弗山等少数村庄。龙舞是单人戴龙首面具的舞蹈,原流传于维西,现已失传。棍舞是中甸、德钦穷苦讨饭人乞讨时,执花棍唱颂主人的舞蹈,也已消失。

  “跳勒巴”即热巴舞。藏名“勒巴羌”,纳西、傈僳族称“勒巴蹬”、“勒巴得”。主要流传在巨甸、奔子栏、弗山等藏区及中旬、丽江部分纳西、傈僳族村寨中。热巴舞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一为群众娱乐性的;一为职业艺人表演性的。德钦、维西、中旬三县群众娱乐性的勒巴,各有其不同的舞段和特色,中旬较偏辟的傈傈族村寨中保存的勒巴舞较丰富完整,其中有手鼓舞、大扁鼓舞、笑花脸舞、金鸡舞、孔雀舞、白鹤舞、马鹿舞、马舞、耗牛舞等,这些拟兽舞蹈的舞者都头戴面具身缚舞具。

  “热巴”也是藏族对民间歌舞、曲艺、杂技等职业表演艺人的称呼。他们四处流浪卖艺谋生,农忙时帮人做农活,有时替人揉皮子、做鞋、刻尼玛堆石等,生活是凄苦的。热巴演出队,通常是由一个家庭组成一个队,或由一家为主发起联合家族亲戚,并吸收别的技艺高超者组成,名“热巴措卡”(热巴集体)。热巴艺人技艺很高,表演时,男手执铜片铃和耗牛尾,女敲击双面蒙皮的长柄鼓。鼓楼用细长弯曲的竹杆制成。热巴表演有铃鼓舞、面具舞、藏舞、双刀舞等,并表演弦子舞。舞蹈动作主要有“平转”、“跨腿转”、“躺身蹦子”等,女有“转身击鼓”、“弯腰击鼓”、“蹲步跳跃”等,技巧较高,难度较大。

  云南藏区的热巴多由康巴地区传入,著名热巴艺人欧米加参即于1935年随父母由四川巴塘来到迪庆地区。新中国建立前,云南藏区有多个热巴措卡于中甸、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华坪等县流动表演。其中,德钦著名的热巴师傅阿钦曾领着七个儿子流往西藏扎木、盐井等地表演,至今未回。

  中旬归化寺、承恩寺,维西东林寺,德钦东竹林寺,贡山丙中洛普化寺,宁范永宁喇嘛大寺,丽江文峰寺每年都有“跳神”活动。跳神藏语称“羌姆”,德钦称“格堵羌”,中甸称“巴羌”。“巴”是面具,“羌”是跳,因此也称“面具舞”。纳西族称跳神为“巴聪”或“拨聪”,“聪”是跳,“巴”、“拨”都是面具之意。

  维西东林寺每年八月举行“跳神”,德钦东竹林寺则于每年底举行。《云南阿敦子行政区地志资料》记载:“每年底二十九日,众僧演跳一次,名曰跳鬼。

  恶、苦乐之报应”。中甸承思寺则每年九月跳“格度”(跳鬼)。中甸归化寺是云南藏区喇嘛寺跳神场面最大的一个寺庙,每年藏历年底(十二月二十六一二十九日)格冬节时,归化寺要举行巴羌。巴羌开始前十五天,是诵经请神排练阶段,由寺里的“羌弄”(舞师)负责训练和排练,排练严格按照“羌以”(舞谱)进行。

  巴羌都在寺庙大院前表演,先由全寺僧人列队迎出本寺的话佛,施礼参拜后,扮演牛角神、土地爷等法神的喇嘛们头戴面具,手执法器,相继出场,绕场一周表演一段大场面的舞蹈。然后,分段表演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在各段舞蹈之间还穿插丑角喇嘛的表演,以娱乐观众。最后是驱鬼,众神将酥油做的鬼首——“朵玛”押送到寺外旷地点火焚烧,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保一年平安。

  丽江文峰寺,属噶玛巴派喇嘛教,信奉者为纳西族,文峰寺在一年中每月都有庙会。十二月二十三日到除夕为古东会,即跳神会,为庆祝一年四季平安的活动。跳神根据该年十二月的大小固定二十七、二十八或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举行。第一天为预演,穿一般喇嘛衣服跳,第二天戴面具跳。跳神由寺院管跳神的喇嘛(仇奔)具体组织。以跳神经女抽布》为根据。领导跳神的喇嘛,要派往西藏或德格寺院学习,学习毕业后回寺指导。为了跳神,每年入冬后年轻喇嘛即禁止外出,集中学习跳神,每年十二月初十,全寺喇嘛集中学习跳神三天。

  文峰寺跳神在大殿前举行,由活佛先跳,老喇嘛带领,拜东西南北中五方。

  舞蹈从“大黑天神”开始跳起,一直要跳完《护法经》中的各种天神。出场角色,有依施吾崩(大黑天神)、达支(管铁匠之神)、卡纳(管龙王之神)、星给乍(狮神)等二十七个种类。牦牛、猴子、孔雀、乌鸦等鸟兽类十三个。最后以把护法佛(东玛,用面塑)送到寺门外石头摞成的火化处火化而告终。

  跳神由寺院的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大号(东玛)、小号(刚利)、琐呐(将利)、大鼓等。

  正月初八为宁蒗永宁喇嘛大寺跳神的日期。永宁喇嘛大寺的信众是摩梭人。跳神时,要装扮五个五方神,服装和面具分别为青、黄、红、白、黑五色,穿青衣戴青面具者,为东方大神,红色为南方神,白色为西方神,黑色为北方神,黄色为中央神。

  滇西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藏族同纳西、彝、白、傈僳、普米族交错分布,文化的相互交流由来已久。一些藏族会跳彝族舞,会唱纳西、白族调,傈僳、纳西也会唱藏曲,会跳热巴(勒巴)。纳西族东巴使用的手摇板铃、法螺同藏族,东巴歌调中有藏调和喇嘛腔的色彩。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