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我国民间舞蹈介绍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4:00 点击:

民间舞蹈介绍


  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迥异。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的基础。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和各民族的古典舞蹈都从民间舞蹈获得灵感、素材和新的表现手法。如风行世界的古典芭蕾由意大利的一种民间舞蹈演化而成。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荷花舞》、《孔雀舞》等,都是由民间舞加工改编而成的。


 

民间舞蹈荷花舞


我国民间舞蹈介绍  女子群舞。戴爱莲编导,乔谷、刘炽作曲。此舞根据甘肃民间舞蹈“走花灯”重新创作。

  “走花灯”是流行于陇东一带的秧歌“小场子”,又名“磨影子”、“火盆架子”。演出时,由一名老汉领导一群儿童扮演踩灯,脚下套着灯盘,四周插上各色花杂,边唱边舞。1952年改排为《荷花灯》,删去了老头,儿童改成姑娘。次年,在此基础上加工、提炼,改名为《荷花舞》。




 

       民间舞蹈孔雀舞



我国民间舞蹈介绍孔雀舞

  女子群舞。是金明的又一佳作,首演于1956年,作曲:罗忠熔,首演者:中央歌舞团资华筠、崔美善领衔。

  高高山岗上,一只开屏的“孔雀”,抖动着美丽的翅膀冲下山来,一双双“翅膀”化作了“孔雀姑娘”,踏着象脚鼓与 锣的敲击声,和着优美的旋律,簇拥着“鸟王”翩翩起舞——饮水、照影、沐浴、飞翔……

  孔雀是聚居在西南边陲的傣族古代图腾崇拜——宗教艺术的遗存,一直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民间流传的传统“孔雀舞”只有男性表演,舞者身背象征翅膀的沉重道具,限制了形体的自由与舒展。编创者突破传统——尝试以女性来展示孔雀的美丽,在服饰上也进行了革新——去掉沉重的道具,代之以坠满孔雀羽毛的宽摆长裙……这个舞蹈于1956年首次在全国舞蹈会演中亮相,就以其新奇和青节”获金质奖。

(图为现代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


雀之灵

  粗粗看去,《雀之灵》也不外乎是拟人化的孔雀。但它与人们看惯了的傣族孔雀舞(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或是艺术家加工的舞台艺术品)存在明显的变异。

  编导杨丽萍为自己的舞蹈定名《雀之灵》,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自觉追求。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却远远超越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呈现。她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民间舞蹈霸王鞭


  又名“打莲厢”、“金钱棍”、“打花棍”。过去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

  舞者手拿三尺左右的竹杆,两端挖成小缺口,各串铜钱一叠;也有在木棍上绘上花纹,不装铜钱的。表演时用右手抓住竹杆中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地敲击自己的肩、腰、背和四肢,或在地上敲打,或与其他舞者对打。这时,钱响代替锣声,拍打代替鼓节,是一种实用的简单乐器。舞姿有“扫地盘子”、“黄龙缠腰”、“跑马射箭”、“仙女摘花”、“滚龙莲香”、“观音坐莲”、“雪花盖顶”等。形式且歌且舞,人数不拘。表演生动活泼、欢腾跳跃,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解放前,农民遇上灾年外出逃荒,常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做为讨饭谋生的工具,戏中多表现打莲厢的艺人被豪门贵族子弟凌辱的内容,正是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压迫和过着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内容有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昔日以打莲厢讨饭卖艺为生的人们,今天又打起莲厢唱起了对新生活的赞歌。


 

民间舞蹈花鼓灯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北部淮河流域。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跟头武技;扮女的叫“拉花”(“兰花”或“腊花”)用手帕、扇子和岔伞起舞,打着花鼓用来兴歌起舞。通常在农村的夜晚,花灯照耀着的广场上演出,歌声和鼓声像海浪一样飘荡,故叫“花鼓灯”。

  舞蹈形式有大场和小场:大场就是“鼓架子”引“拉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为两三人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引场并无固定的形式,或歌或舞,或边歌边舞,唱到双方情不自禁时就舞了起来,这种从歌到舞一条线连接的人物心理,层层转化的细致刻画,就是“引场”的过程。

  此舞的歌、舞相对独立且有联系,一般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歌唱中,已孕育了人物的心理动态,在舞蹈中,自然就体现了那已赋有生命的人物形象,使舞蹈更加光彩和富有魅力。

  《花鼓灯》舞蹈艺术的风格,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这是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表现。这种性格特征融汇贯穿于花鼓灯的音乐旋律、锣鼓节奏之中,表现在花鼓灯舞蹈的动律、速度、节奏、调度、身段土产中个方面,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和浓郁乡土气息。


 

 

民间舞蹈太平鼓


  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东北地区叫“单鼓”;安徽淮北地区叫“端贡鼓”、“喜鼓子、;甘肃、宁夏、陕西地区叫“羊皮鼓”,带有巫舞性质。北京民“迎年鼓”,生到旧历10月以后,城内各街巷,儿童三五成群,互击太平鼓,咚咚鼓声,随处可闻。

  “太平鼓”的舞姿健康朴实,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人数不限。击鼓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骤如“爆豆”,随着律动,舞者腰间的响铃、鼓鞭上的铁环,铿锵作响,清脆悦耳。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鼓边,敲手柄,手敲鼓,左右摇铁环,上下颠铁环等等。鼓在舞者手上,或旋转,或抛起,有时两手各耍一鼓,花样繁多,变化无穷。解放后,流传各地的《太平鼓》,除掉封建迷信的灰尘后,它那健康优美的艺术光彩更为绚丽。


 

民间舞蹈秧歌


  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插秧、耕耘,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后来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不同地区,风格各异。

  如,陕北秧歌,动作步伐稳健,两臂甩动较大,挺胸昂头,给人以健壮朴实的美感;山东鼓子秧歌雄壮有力,矫健豪迈,表现出农民质朴憨厚、坚毅不拔的性格特点;河北冀东地方秧歌,舞姿丰富,特别是屈腿、碎步,以及灵活多变的腰部、肩部、头部动作,构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歌、舞、乐三者结合,则是各地相同的。

  在表演形式上,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帕、绸等道具而舞。舞蹈开始和结束为大场变换队形的大集体舞),中间为小场(由一人或数人表演具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小戏)。从扭的身段看,舞者在一种舒缓灵活的舞姿下,高扬两只臂膀,犹如翩翩起舞的飞鸟,或用脚尖点地,或用脚跟擦地,进三步,退半步,洒脱活泼。从扭的花子(图案队形)看,在中国民间舞蹈里,独具一格,随着鼓点节奏,花子变化无穷,舞姿丰富多彩,热闹非凡。1942年“延安秧歌运动”以后,秧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人民革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舞蹈腰鼓舞


  亦称“打腰鼓”。原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

  腰鼓呈长筒粗腰形,用宽布带穿于鼓环中,斜挂在表演者的左侧腰间,双手各持一鼓棰,相互交替击鼓,或双手同时前后击鼓。此舞的特点是,它的鼓点和舞蹈动作紧密结合,鼓点变化无穷,诸如起点、此点、流水、单点、花点、乱点、紧三棰等,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舞姿有“踢腿”、“转身”、“骑马式”、“飞脚”等。集体表演的腰鼓队形富于变化,有“卷白菜”、“九连环”、“十枝梅”、“丹凤展翅”等。民间的腰鼓舞带有竞争的性质,分两队比技巧和鼓点,愈比愈激烈、愈红火。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原有腰鼓形式进行了改革,发展成为节奏激烈、动作奔放的群众性舞蹈。新中国成立以后,腰鼓舞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时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延安“鲁艺”改编的《胜利腰鼓》,在1949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集体一等奖。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