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排木鼓舞表演 | |
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舞蹈由木鼓伴奏。鼓手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法不断敲击木鼓形成错落有致的不同音色,鼓点激越,节奏明朗。舞蹈皆以胯为动力点,在同一节拍中进行,头、肩、手、臀、脚开合幅度大、摆动幅度宽,双手右高左低,反复交替摆动,身体各部位均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舞姿刚毅潇洒,粗犷豪放,剽悍勇猛,优美流畅,有“开如鲲鹏展翅之威,收存雄鹰护窝之猛,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迅”的气势。舞蹈以缓起、中快、尾紧的方式逐级发展,在最高潮处结束,把气氛推到顶峰而突然告终,形成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韵味。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舞蹈艺术中最出名的一种。解放以前,反排木鼓舞只在祭祖节、招龙节等苗族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跳;新中国成立后,它已经从苗岭深山跳到了全国,跳出了国门,遐迩闻名。1954年,反排木鼓舞进京首次亮相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1986年在全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演出,被西方记者誉为“东方迪斯科”;1989年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到美国华盛顿州参加中、美、日、苏四国民族民间艺术节表演;1990年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表演,并应邀进入中南海献艺;1992年到荷兰、比利时参加民间艺术节表演;1998年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法国、西班牙表演……如今,反排木鼓舞队员每年约有100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