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的背棍、铁棍,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舞蹈动作传情达意,被人们称为“无言的戏剧”、“空中舞蹈”,上个世纪90年代,庞春柱作为徐沟镇背铁棍艺术之乡的传人,组织了一批老艺人,依托市场拯救民间艺术,求生存、求发展,如今15年过去了,庞春柱所带领的演出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今年春节刚过,演出团应邀来到了太原市动物园演出。
庞春柱的背铁棍表演团已经来太原动物园连续表演三个年头了,每年春节的这个时候,背铁棍表演都会成为动物园里的一大卖点,这些曲里拐弯走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背棍表演,他们扛起80多斤重的背棍,轻松自如的行走,尽情的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这些好似抬轿子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铁棍,抬者挺胸直腰,步调一致,上面的小演员在上下颤动中飘浮摇动、翩翩起舞,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舞出了徐沟人的豪爽、奔放和洒脱。
说到徐沟的背棍、铁棍史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徐沟自古属历史重镇,1162年金大定二年,当时佛教盛行,每逢大旱,人们求雨后把神像请上供桌,并把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扮作童男童女抬出游行,被称作“抬阁”,这是徐沟抬棍的初始叫法,明嘉靖年间,徐沟大旱,徐沟民间社团帮助民众求雨后谢神,人们开始对抬阁进行改造,改由一个大人将童男童女扛在肩上赤脚行走,人们称之为“走阁”,这是徐沟背棍的雏形,之后人们又把一些戏剧故事引入抬阁、走阁,改称铁棍、背棍,从此单纯的求神、求雨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成份,成为了人们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民俗项目,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在徐沟人的记忆里逐渐淡漠了。
在当时老庞家里条件并不宽裕,但正是凭着对背棍艺术的执着爱好,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东挪西借凑钱购置了一根铁棍、十根背棍。
在庞春柱的感染带动下,徐沟的一些民间艺人在外出演出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在随后的十多年的发展中,演出团逐渐形成了拥有3根铁棍、30根背棍近200人的固定队伍,庞春柱成为了徐沟走出的第一个演出个体户,在他身边也笼络了一大批热衷于背铁棍的优秀民间老艺人和表演者。
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叫韩池,今年4岁,是15个小孩当中年纪最小的,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近半个月的时间在妈妈的陪伴下,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尽管天气寒冷,但她始终以一张可爱的笑脸面对着观众,为了少上厕所,不影响演出,小韩池坚持用鸡蛋充饥,有时太累了,就在架子上面打个盹。
庞春柱深知,徐沟人从骨子里就喜欢背棍艺术,他坚信背棍艺术肯定能够做大做强,但他也意识到,背棍艺术作为一项集欧美芭蕾、东北秧歌、民间高跷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光凭一腔热情走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演技上加以提高,在演出休息间隙,他经常组织演出人员切磋技艺相互学习,以求共同提高。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群体舞,就内容而言,它主要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和现实生活,然而在数百年间的传承过程中,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传说被遗失,挖掘拯救这一传统文化成为了庞春柱亟待办的一件大事,为此,他经常走访一些民间老艺人,多方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吸纳了部分创作人才,组建了工作室,专门从事挖掘整理工作。
近年来,清徐县背铁棍艺术不断挖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辐射面越来越大,由明代徐沟独此一家发展到了清源、东于、柳杜等本县十多个乡镇,特别是背铁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这一遗产的保护,制定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扶持这一本地特色艺术。
近年来,背棍这一民间艺术经过精心组织策划被搬上了舞台,真正被打造成为了一种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雅俗共赏的现代舞台艺术。一些企业和商家也充分借助这一文化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而以农民为主的民间职业演出团体迅速发展,不仅活跃了城乡演出市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已经成为了农闲时节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庞春柱作为首家将徐沟背棍艺术推向市场的个体户,在为徐沟背棍艺术广阔的市场前景欣慰的同时,也为今后徐沟背棍艺术吸纳新人方面产生了忧虑。
在老庞的演出队伍中,背铁棍年纪最小的35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老庞说,自己文化低再加上岁数也大了,一直希望儿子能接他的班,将这一背铁棍艺术传承下去,可每次和儿子谈起此事都会被拒绝,尽管说服不了儿子,但老庞还是不甘心,一有时间就找儿子交涉。
在节目播出前,庞春柱打电话欣喜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接收了一个25岁的新徒弟,这也是他近两年来收的第一个年轻弟子,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背铁棍这一艺术行列中,将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来源:山西视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