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龙舞壮丽的乡村风俗舞蹈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2:00 点击:
龙舞壮丽的乡村风俗舞蹈
       多少个世纪以来,圣洁的岷山雪水沿都江堰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地润泽着成都平原。当古蜀文化、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在这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古老土地上交汇,它的温润、丰饶与富足,必然会孕育出别样的文化景观与乡风民俗。那些代代相传、精雕细琢的手艺,不仅修饰了成都人的生活,更描绘出成都人细腻而广阔的精神图景,它们与那些独特的乡风民俗一道,成为成都人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闹年的锣鼓、狂欢的水龙节、火龙灯舞、大庙会、花会、木兰会;那“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的手工造纸、名播遐迩的瓷胎竹编、遗世独尊的铁匠铺、独步天下的邛窑……,“风土成都”系列篇章,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和精湛手艺。

  刘家龙  龙舞遗风的活化石

  在这火热的炎夏时节,说起水龙,我昏沉的记忆陡然鲜明起来:伴随着阵阵喧天的锣鼓之声,一条条彩色的巨龙飞奔入场,瞬时间,水枪、水瓢,水盆齐上阵,阳光之下,古老的街道是水柱、水浪、水花飞舞的闪亮世界,而游弋于人头攒动之间的巨龙,跃、滚、翻、转,首尾相顾,势如条条蛟龙逐日出水,那场面真是奔放而热烈,欢呼之声此起彼伏。我所说的这个与龙同舞,与水同乐的节日叫“水龙节”,它一年一度举行的时间是每年的七月下旬,地点就在成都近郊的客家古镇——洛带。

  出成都东门不到20公里就到客家古镇洛带了。3 00年前,在那场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居民们的先祖从遥远的岭南而来,然后像一粒粒饱满的种子,牢牢地扎根在成都以东的山地和丘陵。

  那些饱满的种子,当然也包括那支来自江西的“龙舞世家”——刘家龙。刘家的祖屋就在离镇不远的宝胜村6组,按照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俗,领队刘大益和龙舞队员们的居家皆比邻而建。说起刘家龙舞的历史,刘大益为我打开了那册已显陈旧而破烂的刘氏家谱,没想到,其谱牒竟有如此记载:“刘累,太祖公,事夏孔甲帝,为御龙氏……”,而祖屋宅后不远处一座立于“大清光绪十二年”的刘家坟茔的墓碑上,“豢龙后代”四字更是赫然入目。刘大益说,相传刘家从夏商之时就开始舞龙,始祖刘累是夏御苑专事“豢龙”的官吏;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一项技艺,刘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皆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由于我去的时候,恰为洛带水龙节的前夕,因而有幸目睹刘家龙祭龙仪式的全过程。舞龙前夜,龙头们齐聚祖堂先祖的神位前,燃香焚纸,以祈求舞龙平安吉祥。次日出龙时,全体舞龙队员首先要持龙祭祀江西客家人所崇拜的“社公”,然后在祖屋旁的一个塘堰“祭拜水”,在杀红鸡公滴血祭龙后,龙队才开始他们龙舞的行程。领队刘大益说,在水龙节所有的表演活动结束后,当天晚上,龙队又会将龙带回祖屋旁的塘堰边,将龙焚烧后入水,寓意龙又回到大海了。为此,有民俗专家认为,刘家龙舞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龙舞古朴的仪式、程序等,象祭拜土地、敬拜水等,从中依稀可见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遗风,是了解、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祭祀礼俗、龙文化和龙舞艺术发展演变的“标本和活化石”。

  入川后,这个上承中国古代龙舞遗风的“标本和活化石”,又结合蜀地民众的欣赏习惯,配以川剧打击乐,这就更给人以火爆喜庆、吉祥的感觉,不仅享誉成都东山一带,也将他们的家园洛带舞成了“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所以人们说,到洛带游什么,当然是一座连着一座的移民会馆;而看什么,则是“刘家龙”精彩的龙舞表演了。

  刘家龙舞主要分为火龙和水龙。正月十五刘家火龙闹元宵,是为祈福;夏日伏旱,水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不过到今天,舞水龙也与烧火龙一样,成为一方百姓欢度佳节、喜迎远客的一种娱乐方式。

  水龙节  客家人的泼水节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水龙节。记得去的时候,因为没有准备水枪等泼水的家伙,只好远远地在一旁观望。只见舞龙的队伍行进之处,都会引来阵阵的欢呼呐喊,起初的时候,人们还只是用水枪射向那些赤裸胳膊上阵的舞龙人和奔腾穿梭、上下腾挪的水龙,到后来,是游客间的互相扫射。而镇上的居民是不用去花钱买水枪的,只消在各自的门口备上一大盆水,然后用水瓢、脸盆尽情地泼洒。甚至有临街的住户则干脆将自家水龙头接上塑料水管,因为“弹药”充足,喷射起来就好象是战场上手握机枪的枪手,那种潇洒的劲头简直不摆了。所以,那时,我所见到的水龙,是无时不刻地飞溅着水花,而那些追逐嬉戏的人们,则全都成了“落汤的鸡”。

  而水龙节上,最惹人注目的是游弋在男子舞龙队伍中的一支“女子龙”,这支由刘家媳妇和姑娘组成的龙舞队伍,据称是中国第一支女子水龙队。她们一律着红色的短裤和肚兜,健美的肌肤,健康的微笑,龙舞之际,婀娜多姿,恰如一道红霞飘逸的乡村风俗舞蹈,也因此在狂欢的水龙节上,更加受到人们“以水相待”的隆重礼遇。

  火龙舞  与刘备有关的故事

  我是在新春的正月初二来到黄龙溪的。随着潮涌的人群,我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道上。古街、古巷、古树、古庙、古建筑民居,在节日里人们光鲜衣着的映衬下,这成都南端的古镇愈加显得古色古香,一派古风古韵。至下街的古龙庙时,忽闻一阵锣鼓丝竹之音和高亢的唱腔,寻声觅去,只见几位老者正在庙中的那座古戏台上怡然自得地玩“川剧坐唱”。

  在演唱停顿的间歇,我与老者们摆起龙门阵。说起来,老者们年轻时候要么是舞火龙的,要么是为火龙灯舞做锣鼓伴奏的,不仅如此,大家的父辈乃至祖辈,也都会这个行当。“其实在我们这个地方,舞火龙就是男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候的一个乐子。”而这个“乐子”从黄龙溪火龙开始兴起,就一直没有断过,代代相传,即便是‘文革’时候,他们也照样舞。

  但要谈起黄龙溪火龙灯舞的兴起,我们或许更应该从它的地名说起。地处两江汇合处的黄龙溪,滔滔锦江奔流而至,滚滚鹿溪呼啸而来。不知道是自然的造化神功,还是历史机遇的巧合,东汉末年的某一天,当鹿溪河的山溪洪水涌注入锦江的清碧江水后,竟然呈现出赤黄的龙形来。那时的黄龙溪属犍为郡武阳县,而两江汇合后的黄龙溪是被称为赤水河的。本来象如此平常的景象在两江汇合处时有发生,但这一次,却不同了。

  其时正值天下大乱,三国群雄鼎立,在各派政治势力力争“正统”的特殊年代里,这一“黄龙渡清江”的自然奇观自然就成了四川盆地蜀汉君臣大加利用的一个“政治话题”:据《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诸葛亮等800蜀汉大臣以“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为兆拥戴刘备称帝,所谓“德至渊泉则黄龙现。龙者,君之象也。”

  从此,人们便将“黄龙”现身的这条赤水河更名为黄龙溪,之后,镇以溪名。所以行走古镇,会反复听到这则关于“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传说,和种种关于三国的故事。原因是人们不仅把黄龙溪当作三国蜀汉的圣迹之地,更是一处有龙护佑的风水宝地。

  至宋代,地处四川彭山县通往成都水路通衢之上的黄龙溪,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宗茶叶买卖为主的镇市,在这样一个“日有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的商贾繁华之地,自古就视龙为消灾降福的祥瑞之物,龙舞之风自然兴起。而黄龙溪先民更是根据当地“龙见武阳赤水”的民间传说,以及关于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的神话故事,在一般龙舞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饮誉乡邻的“火龙灯舞”。

  新迎春  火树银花金龙舞

  老者们说,过去黄龙溪一地,每到农历年节都要烧火龙,五月端阳烧火龙是在庆祝小春丰收,中秋之夜烧火龙为的是庆祝大春丰收。而春节期间则是火龙连日狂舞,从正月初一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五,是为“烧掉霉运,烧旺财运。”“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周边彭山、华阳、甚至眉山、乐山的人都要到我们这里来烧火龙,那场面简直是热闹得很。”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黄龙溪火龙在烧舞的时候,都是有锣鼓伴奏的。老者们说,打火龙锣鼓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打击者需随时根据现场情况变换曲牌,舞龙者则跟着锣鼓的节奏变换套路,“这样火龙才会烧得好看,吉祥。否则场面失控,就会出现事故。”比如,开场时要打喜庆的《朝山会》,中场的时候要打舒缓的《和牌》、,《长锤》、慢舞时要打《散锣鼓》、《二巷子》,而高潮时要打《狗撵羊》等。说着老者们便将手中的锣、鼓、钹、檫打将起来,唢呐也随之附和,那洋洋洒洒的喜庆声乐,时而急若万马奔腾,时而又慢如和风细雨。

  从古龙寺出来,天色已近黄昏。夜幕降临,古刹的钟声响起,此时,古镇上的居民,四邻的乡民,成百上千的中外游客开始向古镇的火龙烧舞广场涌去。

  在一段精彩的彩龙表演之后,激动人心的火龙灯舞就正式开始了。伴随着一阵排山倒海的锣鸣鼓声,一条20余米的金龙奔腾而来。舞火龙的汉子个个头戴草帽,赤膊光脊。这时有人猛喊一声,“烧火龙了”,夜色中但见一束光彩灿烂的焰火直喷金龙,金龙随之而腾跃翻滚起来,此时,全场无数的焰火均上下挪腾,直朝奔走穿梭的金龙喷射而来,一时间,整个广场变成了焰火欢腾的海洋。在硝烟弥漫之际,那激越的锣鼓之声似滚滚春雷,火龙或首尾相顾,或滚翻跃转,或摆首游尾,怒放的焰火中,红彤彤的龙宝时隐时现,来回探路;龙须飘扬的龙头左冲右突,上昂下探;雄风横扫的龙身龙尾如鱼得水,高腾低伏。最终,随着焰火的稀落,锣鼓之声也渐次低沉下去,此时的火龙终于收住腾跃之势,旋转收缩而为姿态壮丽、气势轩昂的火中蟠龙……

  在我随后对黄龙溪火龙艺术表演团团长李恩东的访问中得知,黄龙溪火龙共九节20米长,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大部分,舞时需十人同时上场;在表演上,主要有《快舞龙》、《摇船》、《大力圆》、《慢八字》、《单扯》、《夹腰》、《斜圆场》、《左右螺旋》等十几种套路。火龙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而成。

  在那个激动的春夜,黄龙溪火龙灯舞的激情表演,依然让我领略到了川西坝子那最喜庆而热闹的迎春仪式。

  作者手记

  龙,这个伟大、神圣而美丽的虚无生灵,几千年来,一直鲜活地存于炎黄子孙的心中。从某种意义讲,这个古老的图腾,也是华夏民族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载体。

  中国古籍对龙的记述可谓多矣。罗愿《尔雅翼》中说龙“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可见,龙是中华先民基于对美好事物,对神灵崇拜而模糊集合了众多的动物创造出来的神物。既是神物,呼风唤雨、通天入海、善变灵异,也就自然成了龙的种种能耐,《管子·水地篇》就说龙“欲小则化如蚕躅,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 如此这般,上下数千年来,龙也因此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于渗进了每一个国人的骨子和血液,而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是的,我们是“龙的传人”,从心理层面上讲,我们往往因此而获得某种无形的力量支撑。

  帝王们拜龙,幻想的是能像龙一样呼风唤雨;老百姓拜龙,希望的是降福消灾。所以对于“九五之尊”的龙来讲,民间的龙其实就是一种神物和吉祥物的混合体。比如龙舞,实则是让龙从包裹着神秘光环的图腾崇拜圣坛上走了下来,它如此这般亲和的姿态,或许就是龙至今还鲜活于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的一个原因。

  但龙舞习俗究竟兴于何时,到今天已无从考证。不过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人们祭龙求雨的文字,到汉时,龙舞之风日趋普遍。不过最初的龙舞都是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仪式而存在的,直到唐宋,龙舞才成为人们逢年过节常见的娱乐表演形式,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不过一直以来,舞龙者多为男子,所以对于龙舞,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四川仓山的太婆龙。别看这些年事已高的太婆们,舞起龙来还真的是有板有眼,虎虎生威。每到过节,“太婆龙”一上街,黑压压的人群把太婆龙灯队围得是水泄不通,居民们更是在门口挂上鞭炮迎接太婆龙灯队的到来。不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婆龙灯队成立之初,20多个老太太却是背着骂名舞上街巷的,原因是“母龙上街,诸多不吉”。是龙的精神让太婆们摒弃陋习,勇敢地参与龙舞的吗?也是龙的精神感召,让人们接受了太婆龙的存在吗?这我就实在不得而知了。其实,洛带刘家女子龙出现的时候,也曾有过与之相似的境遇,但这些女子龙舞队员们的健美身姿却实在成了今天洛带水龙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她们的精彩表演,无疑也是地方旅游发展的一个有力推动。

  于是就想,今天我们看待龙,实则是要领略它在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洗礼中,那种经千锤百炼沉淀而形成的昂扬精神和力量。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