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1:00 点击: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    

    咚铃伽舞是流传在海南五指山脚下最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

    咚铃伽是黎语译音,指簸箕、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是表演咚铃伽舞所使用的三件道具。该舞蹈是双人对打钱铃双刀,传统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一米见方的簸箕放置在一个直径约0.6米左右的木臼上,表演者一人手舞钱铃棍,一人手挥双刀,在木臼簸箕里按一定招数和套路踩着节奏对打,谁将对方逼出簸箕外,便是赢家。该舞原是民族民间传统的比武竞技活动,后被人们用在簸箕上比武定亲而得名。

    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海南岛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现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摸底中,悉闻此舞曾在长征镇什盈村一带流传。但走访什盈村及周边几个村年纪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说不知道。经过深入的调查走访,终于在该县上安乡的什况村寻找到王中信、王兴珍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说在15岁时学过咚铃伽舞,并向调查人员做了表演,使濒临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就在2007年8月,王兴珍老人离开了人世,王中信成了咚铃伽舞蹈的唯一传承人。初冬的日子,我们走进琼中上安乡,去拜访王中信老人,寻找咚铃伽背后的故事。

    车子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满空气都是山野的味道。翻过记不清多少个山丘与多少条小溪,我们只为寻找藏在深山之中的舞者。车子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在琼中上安乡什况村停留下来。如果不是这次拜访,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在这种大山深处还会有人家。

    这个村子不大,只有30多户人家,村里200多人,大部分都是姓王。听说要采访王中信,村民们赶忙把老人从人群里“推”出来,老人一边摘下头上的帽子,一边和我们握手。雨后的山区有些寒意,老人也是有点略略发抖,上身穿着蓝色的褪色的衬衫,腿上的长裤一条挽着裤脚,一条自由的散落着,脚上穿着的塑料凉鞋满是红泥,而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就是我们今天拜访的舞者。

    这本是一对英雄的拼搏之舞,可是在今天,老人却独自站在簸箕上,跳起一个人的舞蹈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

    老舞者王中新双手持刀,他心中已选去了十几年关于咚铃伽舞英勇打斗的英雄记忆,开始在他的脑海里慢慢地苏醒海南日报 李幸璜 摄

    老人的独舞

    面对我们的突访,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但也有点措手不及,急忙要求回家换衣服来为我们表演。家离村中的空地不是很远,上一个小坡,穿过两间平房之间一个小小的巷子,就到老人家了。

    老人走进昏暗的房间,在屋角的柜子里寻找自己的“盛装”。可他穿好衣服走到门外却让我们有些失望,一件皱巴巴的浅色上衣,裤子和刚才穿在身上的没什么区别,只是裤腿没有再挽着了。老人的儿子告诉我们,这是老人最好的服装了。

    这种准备显得有点仓促,老人赶紧拧开水管,一手拽着裤腿,一手拿着水管,任凭冷水冲到脚上,冲洗粘在凉鞋上的泥巴。老人突然觉得头发有点零乱,赶紧腾出一只手蘸上一点水,拍打一下有点花白、有些零乱的头发。

    一切准备就绪,老人开始拿出双刀、钱铃和簸箕,为我们表演。这本是一对英雄的拼搏之舞,可是在今天,老人却独自站在簸箕上,跳起一个人的舞蹈。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黎族姑娘同时喜欢上两个青年,她左右为难。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在簸箕上用钱铃和尖刀比武的方法,赢者将定为自己的意中人。从此,咚铃伽舞便流传在民间。

    老人时而拿着双刀,时而拿着钱铃,关于舞蹈的记忆,开始在王中信老人的脑海里慢慢地苏醒。

    老人不知道这种舞蹈从什么时间开始在上安流行,只知道在自己十来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姐夫开始学习了,虽然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很多,但真正认真地学习舞蹈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这也是王中信今天成为咚铃伽舞蹈唯一传承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与王中信一同学习跳舞的,还有同村的王兴珍老人。他们当初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喜爱的舞蹈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想到,在他们事隔多年以后,这段舞蹈会搬上舞台。

    在2006年,咚铃伽舞被搬上舞台,王中信和王兴珍也作为该舞的传承人开始上台表演。这是两位老人几十年来第一次走出大山,走出琼中,在海口、三亚市两位老人面对着台下的上万观众,尽管舞步不算灵活,但两位老人依然自我陶醉,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就在演出回来的路上,两位老人还交换着心得。

    回到家王兴珍老人对着村里人说:“自己今天终于到海口了,还在台上跳舞了,这样死也不遗憾了。”如今在村里,到海口、三亚看看,仍是村里老人的一种奢望。

    王兴珍老人话说没有多久,他便离开了人世,这对迟暮英雄的对舞从此形单影孤。王中信在一边表演还在不停地说:“要是有他在就好了,我们一起表演才好看。”

    老人的独舞,使这段充满英雄色彩的传奇舞蹈略显悲凉。

    黎族地区歌舞盛行,男女恋爱期间,歌舞是最能打动和感动对方的,咚铃伽舞蹈本身带有一种拼搏、打斗的英雄色彩,所以舞者更是女孩倾慕的对象。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
因为当年自己婚礼上有咚铃伽舞助兴,今年71岁的阿婆黄玉莲回忆起来仍是满脸的自豪。 海南日报 李幸璜 摄

阿婆的回忆

    78岁的老人王中信在簸箕上为我们表演着咚铃伽,这一切也勾起了村里老人或是美好或是遗憾的回忆。

    王中信几十年前的记忆,全部都依托在这双刀、钱铃和簸箕上。年幼对于舞蹈的学习、年轻时跳舞送亲、“文革”期间舞蹈的断代,事隔多年后的挖掘整理、搬上舞台,这一切,犹如一卷残缺的胶片,在老式放映机上辗转的错位的镜头。

    王中信回忆,当初在村里,不仅男孩子会跳咚铃伽,一些女孩子也会跳,但女孩子一般情况下不在大的场合下跳咚铃伽舞蹈。当初他习舞主要源于好奇、喜爱和讨女孩子喜欢。

    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介绍说,黎族地区歌舞盛行,男女恋爱期间,歌舞是最能打动和感动对方的,咚铃伽舞蹈本身带有一种拼搏、打斗的英雄色彩,所以舞者更是女孩倾慕的对象。

    舞蹈的情景和细节如在眼前,老人开始讲述着:他十几岁开始和姐夫学习咚铃伽,因舞蹈的对打场面很激烈,只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才能成为舞蹈的传人。自己和王兴珍在众多的男子中都是很强壮的,也成了跳舞的主要人选。

    当时村里和邻村的姑娘出嫁,有钱的人家都要请他们去跳舞送亲。从姑娘离开家门就开始跳,一直跳到男方的家里。咚铃伽舞蹈,是送亲队伍中最欢快的场面,钱铃、双刀、英雄的舞者,加上八音的伴奏,成为大户人家送亲最为气派的场面。

    村里今年70岁的黄玉金阿婆,看着王中信在跳着咚铃伽,也回想起了自己结婚的时候。自己出嫁时没有跳咚铃伽舞送亲,老人把这些都归结为家里的贫穷,老人说话时面无表情,只是说看到别人结婚时很热闹,有八音演奏、有人跳咚铃伽欢庆,而自己结婚略显冷清,自己还是很羡慕别人。其实这一切已经都是过往云烟,只有在今天这种场合才会勾起老人这个遗憾的回忆。

    同样是对咚铃伽舞的回忆,今年71岁的阿婆黄玉莲却是满脸的自豪,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映衬着笑容。阿婆的丈夫当时是村里工作队的队长,家里还算富裕,老人的婚礼也是十分热闹。让老人记得很清楚的是,自己婚礼上跳咚铃伽的正是王中信和王兴珍。

    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都是和咚铃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各自不同的感情,一段在今天看来与生活不相干的舞蹈,在那时却是如此热闹以至于现在的回忆都显得弥足珍贵。

    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经寻访挽救,使濒临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黎族古老舞蹈咚铃伽
大山深处是舞者的摇篮,黎族后生阿鸿和阿帆拾起老舞者手中的双刀和钱灵棍,舞蹈不息。 海南日报 李幸璜 摄

舞者无忧

    一部传奇的舞蹈,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断层,在“文革”期间,村里所有的舞者都收住了自己的舞步,尽管王中信和王兴珍对舞蹈情有独衷,有时在野外听见牛铃叮当作响,他们都想跳上一段,但也只能停止舞步。

    时间慢慢地消耗着舞者的生命,时间也慢慢地退却着舞者的舞步,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淡忘,虽然“文革”结束了,但咚铃伽的舞步没有因为“文革”的结束又重新回到身边。文化的冲击,婚俗的改变,两位舞者不知不觉中把咚铃伽忘却了。

    直到2005年的一天,琼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两位老人,他们才凭着记忆慢慢地回到咚铃伽的舞步之中。

    王中信不知道咚铃伽舞的渊源。据琼中文化馆馆长何丕杰介绍说,该舞产生于黎族“合亩制”的远古年代,清末民初时较为盛行,流传于琼中吊罗、上安、长征一带,已失传将近半个世纪。在文化馆工作人员调查摸底中,悉闻此舞曾在长征镇什盈村一带流传。但走访什盈村及周边几个村的几十位年纪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说不知道,经过深入地调查走访,终于在该县上安乡的什况村寻找到王中信、王兴珍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说在15岁时学过咚铃伽舞,并向调查摸底人员做了表演,使濒危灭绝的咚铃伽舞重现人间。

    也许地处大山深处的什况村本身就是舞者的摇篮,如今在琼中歌舞团咚铃伽的传承者王启鸿同样出生在这个小村庄,和阿鸿一起跳咚铃伽的王朝帆也就在什况村的邻村,几经整理,阿鸿和阿帆两位年轻人已经继承了王中信老人咚铃伽舞蹈,这使得老人十分高兴与满足。

    就在王中信老人累了的时候,阿鸿和阿帆接过双刀和钱铃,在圆圆的簸箕上,开始了古老的舞步,一个时代的“英雄”舞者淡出,一个时代的“英雄”舞者登场……

    黎族小伙子血气方刚,他们的舞蹈表演动作粗犷有力,奔放自由,节奏强烈,给人一种强健有力的感受。舞蹈咚铃伽舞、斗牛舞是黎族男子汉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生活写真。(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黎大辉)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