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壮族主要的舞蹈形式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0:00 点击:
壮族主要的舞蹈形式――属自然崇拜遗存的有“蟆拐舞”“铜鼓舞”“擂鼓舞”“闹锣”,反映劳动生活的有“捞虾舞”“绣球舞”“扁担舞”“舂米舞”,与汉族相似的有“龙舞”“狮舞”“蚌舞”“麒麟舞”“采茶舞”,根据本民族爱鸟古风编创有“凤凰舞”“翡翠鸟舞”“斑鸠舞”。由女巫表演有“天琴舞”“铜链舞”等。
扁担舞:也叫“打虏列”“谷榔”。流传于广西马山、都安等村寨。谷榔一词壮语意为舂米用的木臼。过去壮族用粗原木掏空成舂,用木杵舂米。此舞源于舂米劳动,最初的形式是围着木臼表演,后来发展为用竹扁担敲打板凳。可以说,唯有壮族“扁担舞”是摆脱了舂碓的局限,比原有形式更加活泼、自如,音响节奏更加多样、动听的道具舞蹈。此舞不但能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而且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扁担舞”尤为中年妇女所喜爱,表演时人数一般是四人,多则十人为一组,或同击板凳,或互相交叉击打,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舞姿健美。春节的夜晚灯火处处,人们自行组织敲击起舞,笑声阵阵,村寨沸腾,一派丰收的景象。壮族谚语有“正月春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泰丰”的说法。
舂米舞:原是古骆越、西瓯人的“舂堂”,后发展为许多民族的歌舞形式。如布依族、黎族的“舂米舞”佤族的“舂碓舞”“舂棒舞”高山族的“杵歌”等。舂碓之舞古已有之,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对舂米之声描述:“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关于舂堂一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解:“取禾舂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女伴以意,运杵成韵,名曰舂堂……”由此可知,舂堂意指妇女舂米时有节律而动听的乐音。其他地区有将舂碓舞叫作“打砻舞”“经砻舞”等。
翡翠鸟舞: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一男子扮裴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表演时舞者进道具内,两手分执或勾住鸟头、眼、嘴、翅膀操纵杆,鸟头转动,眼张合,嘴作响,表现飞翔、觅食、饮水、洗澡、磕睡等亲切、动人的动态。舞毕从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兴旺。主人酬以酒肉、红包。沿门送福的可联想到汉族秧歌的排门演出。表演的技法与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类鸟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蟆拐舞:即“青蛙舞”。当地称青蛙为蟆拐,并有崇拜蟆拐的遗风,每年农历正月的“蟆拐节”中,人们要表演与青蛙有关的系列舞蹈,此俗流传于广西的天峨、南丹、凤山以及红水河沿岸等壮族居住区。
“膜拐节”的盛大活动可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等民俗活动,然后才开始蟆拐舞的系列表演。场地设置在宽阔的田垌间,高处放着用彩纸制成蟆拐的花轿,其两旁插着龙、凤、虎、蟆拐等彩旗。花轿的对面场地上悬吊着两面铜鼓,旁边是由锣鼓和唢呐组成的乐队,另有两面大皮鼓,各种表演就在铜鼓和皮鼓之间进行,并由两名戴妇女面具、着长裙的演员击皮鼓指挥。舞蹈系列有:“蟆拐出世、敬蟆拐、拜铜鼓、蟆拐拳、刀、棍舞”以及“耙田、薅秧、插秧、打鱼捞虾、纺纱织布”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最后是“庆丰收舞”。这一系列的舞蹈中,除“蟆拐出世”外,都由四名演员戴不同的面具着生活服饰扮演。扮蟆拐的少年儿童着短裤,全身画黑白相间的蛙纹,东蹦西跳,表现觅食捉虫,欢乐嘻戏。另外,还有一讨奶婆、一算命先生,在表演进行中维持秩序和活跃气氛。
“蟆拐舞”是近年才发掘出来的风俗性舞蹈,它和人们在铜鼓上绘铸青蛙的形象一样,都是蛙神崇拜心理的表现形式。在壮族的民间传说中,青蛙是天上雷神之子,是确定人间晴雨的使者,对青蛙崇拜与祭祀的活动,关系到雨水是否充足和当年的农业收成,因此,才有这样的风俗性舞蹈。各地的舞蹈内容和表演形式虽不尽相同,但都有“蟆拐出世”“敬蟆拐”和“拜铜鼓”,都有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而且都是戴面具表演的,这些正反映出多种舞蹈文化因素融汇于一体的特点。
白族绕三灵――“绕三灵”是云南大理地区白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连续三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歌舞活动。届时,各地村民均着盛装参加,自动成行列队,由两名年长者共执柳枝作为先导,触景生情且说且唱,群众与之唱和,紧跟其后的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等表演队大显身手,热闹非常。此风习由来已久,过去,“绕三灵”的三日中,沿苍山,傍洱海,日行夜宿,第一天宿喜洲附近的圣源(元)寺,第二天宿海边上的河埃城,最后绕到崇圣寺三塔东边的马久邑活动才告结束。据民国年间《大理县志稿》的记载:“二十三、四、五日为‘绕三灵会’,在喜洲圣元寺,居乡人多迷信之,今禁废,神像毁。”如今古风犹存,已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绕三灵”,也叫作“绕山林”,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各说不一。若从活动的时间上看,恰在谷雨、芒种前后插秧的时节,其目的,显然带有歌舞祭神求雨的含义,其形式也与北方的秧歌近似。正如前章所引陆游的《时而》诗所描述,芒种的及时雨有利秧苗生长,当年丰收有望。另外,各队领头人手中的柳枝,在民俗中也带有求雨的含义,它和汉族秧歌的伞头手中的伞与虎撑一样,是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象征,领头人的即兴编唱、插科打诨的作法也与伞头近似。两者仅在于活动的场地与具体形式之不同,如绕三灵还要沿苍山洱海游绕三日,突出了绕庙行香、日行夜宿的特点。
白族道具舞蹈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霸王鞭”都由女子表演,男子则以八角鼓和“双飞燕”配合起舞。双飞燕,用四片小竹板饰以彩带,分握两手中表演,它虽和东北二人转的“手玉子”相同,但舞蹈性更强,名称也很有特色。白旗男子的头巾与服饰形式别致,民族色彩浓郁,舞起八角鼓、双飞燕,其动态形象自然与众不同。八角鼓道具,现在所用的实际上是六角,原来形状如何、后来怎样演变的,是否六角形便于置手中舞蹈,或还有其他何种原因,尚待迸一步考证。至于白旗民间舞蹈受汉文化影响之深远,则是不言而喻的。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