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9:00:00 点击:

    柱马落地稳如山,嗬!

    手臂挥下似刀劈,嗬!

    八个阵势杀声急,嗬!……

    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精心制作的民间艺术专题片中,可以欣赏到头裹白汗巾、右手持响环短刀、左手挽着盾牌的一群武士,正在进行扣人心弦、多姿多彩的拼杀。

    这就是江西省永新县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样式,又称藤牌舞或滚挡牌。它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

    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继续进行操练,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士兵们的操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九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表演内容为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但阵势变幻莫测。整个表演分8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一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紧接着阵势一变,成为头尾相接的长蛇阵,两军对峙,武士们踏着急促的鼓点大声呐喊。一段走步之后,突变为八字阵。又在一阵急促的鼓点中,八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以席卷之势而来。接下去便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们依凭平日苦练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壕牌”、“胶牌”、“滚牌”、“躲牌”。总之,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G悍,队伍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新中国成立后,永新县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节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入了不少现代气息浓厚的表演形式,不断使之发扬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全国汇演和中南海调演两次演出中均获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1984年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上了荧屏。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都将其搬上银幕;今年,又被入选中国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参演。

    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周边县市农民农闲时健身娱乐的绝好形式,成为农村婚嫁、庆贺子女升学等喜庆日子里的“保留节目”。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源远流长出民间 岁月留香“活化石”

    桩马落地稳如山,手臂舞动柔且刚;

    钗来盾挡套路明,刀光闪闪声威壮;

    八个阵式变幻多,或攻或守章法强;

    拼杀一阵复一阵,人吼马嘶气势狂。

    在江西电视台民间舞蹈集锦节目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民间艺术专题片中,可以看到一群头裹长巾,右手持带响环刀,左手挽着盾牌的武士们在进行紧张激烈、多姿多彩的鏖战。

    这,就是江西省永新县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盾牌舞,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上面这首打油诗,便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永新盾牌舞的风格特征。

 盾牌舞流传于永新县南乡一带,龙源口镇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第一节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流传到永新的南塘村,也在100多年以前。据村里的老人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战士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演不止,后被尚武的南塘村派人习武,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八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八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心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杀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米,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村闪烁光芒。1953年,盾牌舞有幸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4年,盾牌舞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录相,上了屏幕;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

盾牌群舞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历史溯源

    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的抵抗,经潜心操练而成。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军风武威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盾牌舞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

    九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

    盾牌舞剧情内容较简单,主要表演为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但阵势变幻莫测。整个表演分8个阵势,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阵和收式。动作粗犷、雄健,队形变化奇特、壮美。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一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紧接着阵势一变,成为头尾相接的长蛇阵,两军对峙,武士们踏着急促的鼓点大声呐喊。一段走步之后,突变为八字阵。又在一阵急促的鼓点中,八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以席卷之势而来。接下去便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出彩的是"打花牌",武士们依凭平日苦练的武功,真刀真叉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壕牌"、"胶牌"、"滚牌"、"躲牌"。总之,盾牌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伍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盾牌舞的音乐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盾牌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

    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县,盾牌舞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

民族文化

    江西省永新县地处赣西南,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时更属必不可少。它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就可"供习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永新县重新挖掘整理盾牌舞,剔除了以往节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色彩,融人了不少现代气息浓厚的表演形式,不断使之发扬光大。1975年,南塘村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全国汇演和中南海调演两次演出中均获优秀节目奖和表演奖;同年冬《盾牌舞》在京加工后,随原东北军区歌舞团出国到前苏联、朝鲜等国演出;1984年被江西电视台选为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节目之一,上了荧屏。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其选录,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都将其搬上银幕,广泛向社会宣传。

    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很快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周边县市农民农闲时健身娱乐的绝好形式,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时加以庆贺的"保留节目"。

    近几年,永新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专门研究会,培训专业队伍,推出系列活动,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并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赢得好评如潮。

    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永新盾牌舞井冈山麓的民俗文化奇葩

(来源:新浪)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