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59:00 点击:
    辽南高跷的形成——辽南高跷的形成是和辽南地区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经济生活的发展分不开的。辽南指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一带,地处渤海、黄海之间,与山东半岛遥遥相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是内地通往东北的必经之地。乾隆年间,冀、鲁、豫连遭大旱,为了疏散灾民和开垦荒地,大批来自冀、鲁、豫等省的汉族移民进入辽南地区,并以山东居多。还出现了许多汉族聚居的新村落,至今仍沿用的“虎庄屯”“白草洼”等村名,反映了移民来此垦荒建村的历史情况。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推断,辽南高跷形成的时间应在乾隆以后,发展成为东北的典型高跷形式,则已是清代后期了。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辽南地区庙宇众多,居民的增加促进了各地庙会活动,年节、庙会时,不论城乡,大家都集资出会,一则求神保佑故土新居两地平安,二来聚集一起共同娱乐、消除乡愁、增进团结。 辽南的庙会中,以迷镇山娘娘庙最为盛大,根据大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赖建重修娘娘庙碑》的碑文得知,此庙本为古刹坍倒,清太宗皇太极敕建重修,作为清室发祥地的保护神。此后,康熙、道光年间都曾修缮,香火之兴盛一直为辽南地区庙宇之冠。庙会同时是表演各种文艺的场所,各个村、镇纷纷组成秧歌、抬阁、小车、高跷等盛会敬神还愿,家乡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在庙会中、年节时择地演出。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当时周铁沟“天吉盛会”最为盛大,其高跷会也远近闻名,最受欢迎,为辽南高跷主力。高跷是踩着木跷表演,比一般形式高出一截,人们在远处也能观赏,而且行动方便,无异与活动舞台,深受群众欢迎,辽南高跷也逐渐形成并兴盛起来。辽南诸多的庙会促进了当地高跷的发展,一些技艺高超的艺人,除在年节和庙会上表演外,专门组班到近村远县演出,又经外地的邀请远传到吉林、黑龙江,并从农村进入城市。各地高跷渲染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名艺人逐渐形成了自己风格流派,有些能手成为专业的高跷艺人。为争夺庙会的魁首,适应演出需要,艺人们还广泛吸收秧歌、二人转及评戏的技巧来丰富表演。并选好乐手伴奏,舞乐融合,如鱼得水,舞蹈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辽南高跷的艺术性在艺人们辛勤劳动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辽南高跷的风格特点——辽南高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从艺术上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性格和农村的审美习惯,辽阔的东北寒暑分明,夏季炎热,春秋宜人,冬天则冰天雪地。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山川气候的熏陶,勇敢、粗犷、乐观、好动。又有祖籍冀、鲁、豫一带人民的勤劳、朴实、豁达的影响,遂形成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这种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东北农村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情趣,这种习惯也反映在民间艺术之中。春节本是农村唯一能够稍事娱乐活动的时间,这时的东北农村依然很冷,本来就不太密集的村落,更显得空旷,所以需要强烈的音响,鲜明的节奏,粗犷的动作。高跷和鼓乐之所以倍受欢迎,正由于它符合这种审美要求。唢呐一吹,大鼓一响,辽阔的原野顿时热闹起来,活泼、欢乐的节奏和舞蹈,给寒冷的田野带来一派生机,色彩鲜艳的服饰,踩着高跷的表演,远远地就给人温暖的春意和生命的力量。 MzG中国舞蹈网

    高跷由于脚下绑有木跷,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两脚要不断移动,上身和双手必须随重心而俯仰和甩摆,以加强腰部的控制力保持平衡。辽南高跷艺人们运用了这些规律,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发挥上身和双臂的舞蹈作用,舞姿多变,手腕灵巧,“手巾花”翻飞如蝶,体现了敏捷活泼和稳重相结合的美。而且,利用跷着地面积小,易于活动的特点,使膝部规律性的“顿劲”和舞动翻转时的“利索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动律,艺人们把它称为“艮(gen)劲”。舞蹈家们把源于高跷的风格特点归纳为:臂松弛、腕有力、腰先摆、脚后踢、身要稳、微提气,即艺人们强调的“稳中浪”。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辽南高跷的服饰多是戏曲人物的衣着,但表演的农民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塑造了农村的人物形象。如“头跷”是草莽英雄的形象。“上装”是梳长辫的农村姑娘形象,艺人们把上装的动态美形容为“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必须演得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要有质朴的艮劲。“下装”是农村小伙子的形象,要求屈膝、蹲裆,以稳扎的跷功,风趣、幽默的衬托上装。辽南高跷的伴奏可分为跑场、走场、清场三类。跑场音乐热烈奔放,走场音乐流畅欢快,清场音乐华丽风趣。伴奏乐器有:唢呐、大鼓、大镲、小镲等。曲调是富有东北地区色彩的唢呐曲牌,曲式短小,乐句齐整,附点音符与对句运用较多。中速或慢速乐曲中附点音符的运用,便于演员抒发深挚的感情。两支音色不同的唢呐以对句的形式吹奏,犹如互相问答,增强了演员间的感情交流,使表演更富有戏剧性。辽南高跷中,鼓点和打击乐的演奏非常出色,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字串4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辽南高晓的表演形式——辽南高跷的扮演者所扮演的人物为:头跷:武丑打扮,手持马鞭,是全队的指挥。二跷:武旦打扮,亦持马鞭(很多队中无此人物)。老kuai:彩婆子,穿农村中生活服装,持长烟袋锅子或棒槌。上装:梳大辫扎彩球,彩色大襟上衣、长裙,手持扇子或手巾。一般为两三名。下装:穿带短水袖大襟上衣,长裤,腰扎彩带。一般为两三名。渔翁、(或扮萧恩)渔女,戏曲打扮。其他还有傻柱子、白蛇、许仙、青蛇等戏曲人物。 MzG中国舞蹈网
    辽南高跷擅互相扭逗,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由上、下装为一组,称作“一幅架”。最好的一幅架排在队列的最后,叫作“底鼓”或“压鼓的”,集体表演时,伴奏乐队的鼓手,根据他俩的示意变换鼓点,全队行进由头跷率领并指挥。辽南高跷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清场和小戏三部分。大场指头跷带领大家跑各种队形,清场指各种人物的分别表演,包括上装与下装的小场,上装、下装和老kuai的混场等,最后是小戏。大场在开头和结尾,清场根据演员所的表演而定。主要内容如下: MzG中国舞蹈网
    太平有象:全体演员以叠罗汉方式摆画面,唱喜歌或奉承之词,取民俗“太平有象”说法,寓意幸福、吉祥、丰收。 MzG中国舞蹈网
    大场引入: 由头跷(二跷)率领跑大场,如“四面斗”“二龙吐须”“卷菜心”等场面。行中头跷做“盖跷”(空中碰响木跷)“蹲档”等高难动作,其他演员在变换中只要打照面,就扭逗一番。大场既显示阵容,掀起欢快气氛,又可打开场地。

    头跷献技: 头跷的主要表演,分为“备马”与“鞭挂”两部分,前者表演牵马、掸水、刷毛、备鞍、紧肚带等备马的过程,后者则是持戏曲的马鞭表演骑在马上飞奔的各种动态。舞蹈节奏、动律、风格都非常别致。 MzG中国舞蹈网
    清场逗俏: 清场是表演中的主要部分,上装与下装默契配合,表现农村男女的爱情生活。上装俊俏泼辣,下装风趣幽默。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表演以上装为中心,下装随机应变即兴发挥,但伴奏乐器中的大鼓,则看下装的示意,打出长短不同带有停顿性的鼓点为段落。走相是基本的扭法,是富有韵味的行进表演。稳相是走相和鼓相之间,给叫鼓作铺垫的原地动作,是上装和下装示意即将转换的过渡性动作。鼓相是表演中的小停顿或转折。不同鼓相是大小不同的段落,是突出人物形象的地方。 MzG中国舞蹈网
    小戏别致:高跷上表演的小戏别有番情趣,虽都取自戏曲,但充满农村生活的乡土气息。语言风趣,动作鲜明,情节洗练。如《打渔杀家》对白不多,父女划船捕鱼一段是优美的舞蹈表演。《瞎子观灯》中可把“小车”“旱船”穿插于表演之中。 MzG中国舞蹈网
    收场过街:清场演毕,头跷领跑大场,最后以“过街楼”的欢腾表演结束。“过街楼”曲牌名为《五匹马》,节奏欢快、热烈。舞蹈多用“翻身”“蹲起”“滚龙场”等技巧,洗练、利落、精彩。高跷队行进中常停下表演“过街楼”。 MzG中国舞蹈网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高跷与秧歌两者关系密切,辽南高跷向东北秧歌的转化,是专业舞蹈工作者学习陕北秧歌的经验,把高跷向舞台艺术、向舞蹈教学规范化的升华。高跷与秧歌在东北地区早有流传,尤其是高跷,它既源于图腾崇拜,又和沿海捕鱼生活有关,那么,辽东湾、渤海湾一带,适于浅海捕鱼的地方,都可能有此形式的传播。虽然如此,但作为富有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色彩的辽南高跷,如前所述,它的形成已是清代后期,而由辽南高跷发展为全国广泛流传的“东北秧歌”的形式,则是1950年代以后的事。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批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东北农村,学习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经加工改编后搬上舞台演出。特别是学习了辽南高跷以后,卸掉了脚下的木跷,演员如虎添翼,可以在舞台上发挥舞蹈之长,创作了新型的秧歌节目。这种新节目既保持着来自高跷所形成的风格动律,又塑造了新农民的形象,反映出1950年代东北农村新貌,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其中,1952年辽东歌舞团创作的《大秧歌》,后又经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加工改编,使之更为完美,演出时为说明它是东北特色的节目,就冠以东北地名称《东北大秧歌》。它继承了辽南高跷之长,又融入了当地专业舞蹈工作的创造,成为从“辽南高跷”向“东北秧歌”,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的开端,也是“东北秧歌”这一词的由来。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19 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前后,年青的舞蹈教员根据民间舞蹈教学的需要,多次深入农村,在辽南高跷老艺人、辽宁舞蹈工作者的帮助下,把来自高跷“艮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提练出来,作为训练的核心,又把艺人们创造和表演的精粹,升华为“步法”“手巾花”“鼓相”等单元训练和表演组合,成为系统的《东北秧歌教材》,并应用于各地舞蹈院校、团体的民间舞教学中。此后,东北地区的舞蹈工作者发挥当地的优越条件,广泛吸收辽南高跷、天津高跷、地秧歌、二人转以及单鼓中的舞蹈成分,根据需要编创教材和舞台节目,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使东北秧歌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MzG中国舞蹈网
MzG中国舞蹈网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