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老虎笙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59:00 点击:

   
    “老虎笙”,一个原始、古朴、神秘的云南双柏彝族祭祀舞蹈,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3月16日到18日,“2008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楚雄双柏举行,节前,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向往与好奇上路了。其实双柏除“老虎笙”这一祭祀舞蹈外,还有大锣笙、小豹子笙,称为“三笙”,但渊源更久,内涵更广的“老虎笙”备受瞩目,成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感受最原始的“三笙”需要在特定的节日即正月的“虎节”与六月的“火把节”,到“三笙”各自的发源地去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如此机会。这次双柏文化节上,记者也只是看到经过删节、演变的“三笙”。

    作为传承、保护“三笙”的一种方式, “虎文化节”今后每年都将举行,作为国内民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一支——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傩彝文化的珍存,相信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尝试中,找到原始与演变间的平衡点。

  仪式:简缩版“三笙”集体亮相

    2008年3月15日,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前一天,双柏县文化广场人山人海,作为当地的彝族人,这个时刻在他们心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作为外地来宾,将要与传说中神秘、原始的彝族祭祀舞蹈近距离接触,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

  点火仪式启动“三笙”

    跳“老虎笙”之前要先举行点火把仪式——接虎。早在白天,就有许多柴火堆在广场上。双柏民族艺术团团长毕正良介绍,彝族是火的民族,“三笙”等所有祭祀舞蹈都以点火作为启动仪式,晚上10点,主持祭祀仪式的毕摩取到火种,交给当晚选出的10位身穿彝族服装、漂亮的“虎妞”用火种将火把点燃。然后,火光照亮幽蓝的天空,低沉有力的长号响彻夜空,演员、观众们围着火把跳舞欢唱。一切仿佛回到了远古,纯净、清新。

    在“老虎笙”舞蹈之前,首先进行的是“傩面具舞”,据介绍此舞蹈是为了祭祖请虎,驱邪赶鬼。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彝族中得高望重之人)带领的师公师母们戴着夸张的彩色面具,手持木棍“神仗”进行简单的舞动,主持仪式的毕摩最抢眼:他手中的神仗是羊头与蛇身的组合,“这是我驱邪的法器,做毕摩越丑越好,这样才能吓走鬼。”这位做了10多年毕摩、脸色黝黑的李俊笑着说。

  “腊肉”不是道具,是真货

    “老虎笙”在“傩面具舞”之后上场了。用颜料在身体上简单画出老虎的眼睛、胡须与斑纹,身着黑布衣服,用最粗糙的灰色羊毛毡子扎出老虎的耳朵和尾巴,将其披在身上,再挂个铃铛,这就是“老虎笙”的全部装备,

    表演队伍围成圆圈,由一个手持长竹竿,竿上挑葫芦者即“虎首”统一指挥,其中还有一个穿蓝色服装的扮猫者拿着腊肉引路,然后在锣的伴奏下有节奏地跳舞:形象地表现出老虎插秧、跳舞、交欢等动作,在休息间隙,我好奇地问那位扮猫的演员:竹竿挑的腊肉是不是真的。他笑了笑,“当然是货真价实的了,你可以带回去吃的。”他还告诉我他们表演的只是部分动作,全套虎舞有12套动作,每年正月过“虎节”的时候,“老虎笙”会到村中每家每户门前跳,有吉祥祈福之意,由“猫”到家中拿到主人赐予的腊肉分给“老虎”们。

    大锣笙紧随老虎笙“起舞”,数十个身穿白色褂子、黑色带金边裤子的小伙子不断变换着锣点与舞步,用彝语唱着火把歌……此时,双柏当地的其他民族歌舞、表演也同时亮相,气氛随跳跃的火苗一样越窜越高,热闹极了。

    “小豹子笙”不愿意全裸

    开幕式当天清晨,我们步行了约10公里到县妥甸小学去看小豹子们化妆,据说正宗的小豹子笙是要全裸跳的,最初由成年男子跳,现在是小孩子。特别是在其发源地大麦地镇峨足村,火把节期间跳小豹子笙时,场地之一是互相连通的土掌房顶,这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妥甸小学里,近百个10多岁的男孩子穿好了豹纹小短裤,手拿特制的面具和木棍,等待化妆。天气有点冷,几乎光着身子的“小豹子”们冻得发抖,但他们豁牙笑着,说“很光荣”,虽然孩子们不知道小豹子笙的含义和价值,但他们知道小豹子笙是双柏的骄傲。老师们细心地用黄白两色的颜料在孩子们身上画上豹纹。清晨阳光下的操场,“小豹子”们挥舞着棍子开始快乐地嬉戏,练习舞蹈动作。我们曾尝试让孩子们脱掉短裤“为艺术献身”,但孩子们不干,说是害羞。一旁的老师说,村里的孩子是全裸跳的,可城里的孩子怕羞,就只有“改版”了。

    开幕当天,“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在县城主要街道进行巡演,为围观的群众、嘉宾表演了经典的动作,许多人都争相冲到队伍中与“三笙”演员们合影,那些可爱的“小豹子”们最受欢迎。另外,在开幕演出中,经过演变、改版,带着“三笙”影子,但非原始舞蹈的节目也有亮相:穿着“豹纹”的专业小演员表演的“小豹子”杂技、表现“请虎”仪式的舞……有些观众觉得新奇、有想法,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也有人感到失去了原味而遗憾。


   传承:双柏县文体局局长王仁礼专访

    “老虎笙”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双柏县文体局局长王仁礼对“老虎笙”的前世今生非常了解,就“老虎笙”的发展、保护、传承等问题,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跳“三笙”已成为传统

    记者(以下简称记):双柏的“三笙”舞可追溯到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祭祀舞蹈存在呢?

    王仁礼(以下简称王):时间上有些不太好考证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且由于当年山区阻隔,“三笙”各自的流传地缺少交流,不同的彝族支系便形成了不同的舞蹈。

    记:现在双柏县会跳“三笙”舞的大概有多少人呢?

    王:“三笙”中大概每笙有200到300人吧。

    记:目前每年的“虎节”、火把节,大家会自发跳三笙吗?

    王:是的,在“三笙”发源地的几个村子,大家都会自发地跳,已经形成了传统。

    记:在你看来,“三笙”,特别是“老虎笙”越来越被重视,将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虎笙”的价值内核是什么?

    王:“老虎笙”反映了彝族支系“倮倮”人的一种宇宙观,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老虎创造的,他们对老虎的崇敬,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总的来说,“老虎笙”原始、古朴,不受外界影响,是傩彝文化的珍存,有很高的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价值。比起“大锣笙”、“小豹子笙”,“老虎笙”的渊源更久,内涵更广,也容易被外界认同,也是因为如此,双柏被称为虎文化故乡。

    民族节日是最好的传承载体

    记:在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

    王:我们在每个“三笙”的发源地都设置了文化广场等相关的场地,“虎节”,以及“火把节”期间,村民们以及外地来宾都会聚集在广场跳“三笙”狂欢过节。其实政府扶持民间节日,也是保护、传承“三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在节日中,在展示“三笙”的同时,就会有人去学习、传承,民族节日是最好的传承载体。

    记:目前在“老虎笙”的传承方面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

    王:的确是有一些问题,“老虎笙”的艺人多为中老年人,而孩子们在上学,青年人有许多外出打工,“老虎笙”的后来人有些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在宣传的同时,任命一些民间艺人,让大家增加对“老虎笙”的荣誉感,吸引更多人学习、传承“老虎笙”。

    记: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笙”的舞蹈形式会有一些发展变化吗?

    王:这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在其发源地,我们要尽量地保持其原始性,让大家看到最纯朴、原生的表演;而对外,将其搬上舞台时,就要有一定的加工、提升,这样舞台效果才会更好。

    人物:与“老虎笙”老艺人姚宽才面对面

  为恢复“老虎笙”奔走36年

    60多岁的姚宽才是我们在文化节开幕前点火仪式上认识的,他是法脿镇“老虎笙”队的领队,跳了20年“老虎笙”。他还是“老虎笙”发源地双柏法脿镇文化站站长,因为年龄大了,姚宽才便从“老虎笙一线”中退下来,负责排练、组织等工作。

    村民以能亲自跳“老虎笙”而自豪

    老人家这次是带病参加文化节的,此前,他带领“老虎笙”20多个演员排练了半个多月,姚宽才感叹:“早年间,老虎笙舞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从小看村里的长辈们跳,自然就学会了七八分,夸张一点说,老虎笙是法脿的彝族人与生俱来的舞蹈,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了,愿意学、愿意跳这个舞的人越来越少。”

    1952年“老虎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中断后,为了其能得到恢复,姚宽才到处奔走、调查、采访、争取资金,终于于1988年,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正月时节,村民们又跳上了“老虎笙”。姚宽才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老虎笙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有责任将其恢复,进一步挖掘。”在“老虎笙”恢复的前几年,也是这一祭祀舞蹈最热闹的时候,许多村民都以能亲自跳“老虎笙”为荣。

  最高兴看到老虎笙“飘洋过海”

    “最令我高兴的是‘老虎笙’可以飘洋过海。”姚宽才点了支烟,在2008年老虎笙文化节开幕前一天晚上,在双柏文化广场上,烟头在夜空的映衬下,伴随着狂欢的人群,一熄一灭,似乎为大家打着节拍。1997年11月,应日本邀请,双柏的“老虎笙”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参加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当时“老虎笙”队共派去了10个人,姚宽才在其中挑着葫芦当指挥,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台下专家们雷鸣般的掌声,引起了日本各界人士的关注,“‘老虎笙’原始、古朴,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云南双柏彝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姚宽才显得很激动。令他激动、兴奋的还有2005年6月8日至14日举行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来自云南楚雄双柏的“老虎笙”一举夺魁。现在,在姚宽才家中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就摆放着当时比赛的照片及纪念品。

    “老虎皮”越粗糙质朴越好

    记者观察到,跳“老虎笙”演员的道具有些简陋,除去化妆不说,演员披的“老虎皮”是用一块灰白色的羊毛毡子做的,再用麻绳捆着老虎的形状。记者向姚宽才询问是否考虑今后改进服装、道具时,他坚决地回答,“应该不会,只有传统的、原始的才有味道,才质朴、耐看,前几年也曾尝试将服装改为有老虎花纹的好料子做,但演起来大家反倒不喜欢了。”姚宽才笑了,据他介绍,这种羊毛毡子的老虎皮是他们专门到武定做的,每张80元,平时由文化站统一保管,过节表演时再发到每个演员手中,演员们一穿上这个服装,就会不自觉地舞起老虎的动作,这个简陋的羊毛毡老虎皮还真有点“魔法外套”的味道呢。

    名词解析

    老虎笙:早在6500年前,也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带的氏羌人创造了一种文明,它的象征就是虎,之后,伏羲的后代逐步向西南迁徙,隐入云贵高原和四川南部,演化成今天的彝族等民族。

    云南双柏有一个彝族支系称老虎为“倮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老虎创造的,觉得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自称“倮倮”,传说早年当地的彝族头人都要披虎皮,死后也要裹虎皮。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是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小麦地冲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节”,又称“老虎笙”。老虎笙舞蹈形式,仪式由接虎神、跳虎舞、虎驱鬼扫邪和送虎四部分组成;其舞蹈形式有表现老虎生活习性的12套虎舞和表现生产劳动的一系列舞蹈。

    “小豹子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为双柏另一个彝族支系盛行的舞蹈,流传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最早为男子成人仪式,之后演化为12到13岁的男孩子跳,年农历六月24、25即火把节期间,舞者全身赤裸,身上画着豹子花纹,棕叶遮羞,手持棍棒,禁止说话,在锣鼓的伴奏下变化舞步,“小豹子”最后要到各家各户撵鬼驱病除害,祈求家家户户平安吉祥,核心仍然是一种以“傩”为主的祭祀活动。“大锣笙”则以大锣为崇拜,相传明朝建文皇帝到当地,当地的一位彝族兄弟用苦荞粑粑救了他,建文皇帝送给他一个大锣,告诉他敲锣的时候,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之后当地就盛行在每年农历六月24、25即火把节期间跳“大锣笙”,它与“老虎笙”一样有祈福辟邪之意。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