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舞出来的丝绸之路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59:00 点击: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女性均脸涂白粉,化妆与日本艺伎的妆扮极为相像,而且音乐与舞蹈也让人想起日本,因此被人们诟病为“哈日”。但殊不知,“哈日”来源于日本曾经“哈中”,而非我们去模仿人家。

  早在汉魏时期,甚至更早,日本文化已与中国大陆文化有接触。到了隋唐时代,这种交流达到了高潮,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团就有20多次,每次人数多者可达200—500人。在《日本史·礼乐志》中,明确写做是中国汉、唐时传入的乐舞就有150部之多。对《破阵乐》、《春莺啭》、《泛龙舟》、《兰陵王》等都有较翔实的记载。

  日本文化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

  中国不仅输出,而且引进,在文化长河中,我们不仅有政治、军事、贸易上的丝绸之路,也有一条用笙管笛箫吹出来的,用霓裳羽衣舞出来的丝绸之路。

  中国的舞蹈并不是当今所看到的那样,穿着长长的古装、顶着繁复的发髻、摇着扇子、水袖,慢悠悠地舞着……不是!那只是中国舞蹈在某一时期的一个片面,甚至那很可能只是我们这个时代里对古代舞蹈的假想。

  中国舞蹈应该是一种复数观点,由于所谓的“胡汉融合”,使中国地区的舞蹈形式之繁复早已超过水袖、扇子之类的民族舞形象。

  张骞之前舞蹈已经“通西域”

  “胡”是古代对我国西北地区和当地少数民族,以及西北邻国的泛称。这些地区的乐舞就被叫做“胡乐”或“胡舞”。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但是,过去的史书,把西域音乐舞蹈的传入也归功于张骞,说他带回来一部乐曲《摩诃兜勒》,汉代宫廷音乐家李延年根据此曲,创作出“新声廿八解”,用于军乐。

  可惜,此说并不可信。汉朝与匈奴的战火,并没有隔绝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那些舞蹈和音乐,在张骞打开西域大门前,就偷偷地从“门缝”钻了过来。此后,丝绸之路畅通后,特别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民族间的乐舞文化交流频繁。

  据记载,南朝宫宴中常有“胡舞”或“西、伧、羌、胡诸杂舞”表演。《乐府诗集》中的《上云乐》舞辞,描写的就是一位“西方老胡”所带领的一个乐舞百戏巡回演出团,不远数万里到中原来表演的情景,他们表演的节目中有《狮子舞》、《凤凰舞》,而最擅长的还是“胡舞”。

  “胡旋”飞转汉唐时期的“街舞”

  唐代“胡舞”更受青睐,宫廷宴乐“十部伎”中就有《龟兹》、《康国》等七部之多属西域胡地风格的乐舞,许多著名的舞蹈都是“胡”味十足,如《胡旋》、《胡腾》、《柘枝》等等。

  那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舞蹈,叫胡旋舞。旋,是它舞蹈动作的特点,即连续多圈地旋转。像白居易诗里写的,五千个圈,一万个圈,没有停止的时候,观众分不清舞者的面和背,都惊呆了。

  胡旋舞,当时简直风行得不得了,人人学旋转。唐代宫里有杨贵妃,宫外有安禄山,他们都是胡旋舞的高手。

  胡舞表演时,强烈鲜明的节奏,新奇艳丽的旋律,变化多样的舞姿动态和腾踏跳跃旋转的高难度舞蹈技艺,竟可令观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舞者“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

  汉朝和唐朝,中国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思想开放,胡舞能够满足当时社会求新求异的心理,既能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欣赏感受,又给予人们精神上一种向上的激励。这恐怕就是汉唐时代人们喜爱胡风乐舞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兰陵破阵”悲剧精神无国界

  中国的舞蹈,在敞开怀抱吸收外来文化时,也坦荡地向外输出。其中,《兰陵王入阵曲》的流传、保存和回归,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兰陵王高肃,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他有着俊美的仪容,为阵前震慑敌人,故意戴上凶恶面具,战无不胜。但是,其堂弟高纬即皇位后,嫉妒他战功显赫,将其赐毒酒而死,年仅30岁的名将就此只留下了一段凄美的传说。

  公元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高肃带援军杀开血路,又亲率500名精骑,乘胜冲入周军重围。城内军心大振,内外夹攻,大败周军。为歌颂兰陵王,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来又发展为戴着面具舞蹈的兰陵王破阵舞。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

  唐代此曲传入日本。日本古代重大活动和宴会,甚至天皇即位,也要演奏这个曲子。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

  在我国,被唐玄宗李隆基定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以后渐在国内失传。直到1992年,日本奈良音乐界人士专程到兰陵王墓地参拜、供奉演出《兰陵王入阵曲》,这部唐代名舞才终于回到了故土。

  《兰陵王》在日本的流传,不仅因为日本对于传统艺术,有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更因为兰陵王的不幸遭遇容易打动人们的心弦。特别是喜欢悲剧美的日本,更是对此唏嘘不已。这种对英勇者的尊重,对无辜者的同情,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能从中得到共鸣,也就是悲剧精神没有国界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影视剧中的舞蹈知识

  《汉武大帝》看“大傩”:“舞”与“巫”密不可分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中,出现了冬至节举行大傩(音nuó)的场面,一群舞者戴着狰狞的面具,披着兽皮,发出恐怖的叫声。“傩”到底是什么呢?

  汉代人认为,疾病、灾难就是鬼蜮作祟的结果,是升仙的大敌。所以,汉代盛行驱邪逐疫之风。“驱傩”是古代一种大型歌舞,有扮神的,有扮兽的,此外还有扮演鬼怪的。它充分表现出“舞”与“巫”的关系。

  有关舞蹈起源的出土材料与文献,都比较倾向于“舞起于巫”的说法,中国的蒙古阴山壁画、商周文献中的“傩”,分别都与“巫仪”、“祖神祭典”、“生殖崇拜”等等崇拜仪式有关。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傩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十面埋伏》挥长袖:“长袖”特别“善舞”

  《十面埋伏》虽然在国内恶评如潮,但在美国却票房不俗。那里面最令人难忘的镜头,应该是那场精彩绝伦的“长袖舞”。

  “长袖善舞”作为成语出现在《韩非子》中,是由当时“善舞”的“长袖”而来的。

  到汉代,《长袖舞》已是发展水平很高的一种舞蹈了,这和当时纺织技术及养蚕的发展有关。以柔软、回旋、飘逸多变的巾绸、长袖的抛曳、飘飞、舞动、环绕,扩大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广漠感和宇宙感。

  在汉朝,有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的记载,长袖、细腰的舞人形象,在汉画像中有许多遗存。汉代《七依》诗中写道:“表飞縠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可见当时舞蹈的审美把长袖、细腰相提并论。流传至今的“长袖舞”和戏曲舞蹈中丰富多样的“水袖”动作,不是也处处呈现着古代的遗韵吗?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