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是河北冀东一带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昌黎人民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据史书记载,从清初的“唱秧歌”到晚清的“出子秧歌”再到民国以后的“逗秧歌”,近一百多年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昌黎地秧歌依然以“逗”为主流,因此又被称为“逗秧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50年代一度风靡全国的《跑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奖,为丰富我国汉族民间舞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标志性文化”,不仅为昌黎的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还为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维系民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这个政治、经济腾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其生存的文化空间,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昌黎地秧歌也无不例外的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批地秧歌的表演“名角”相继去世,传承人日渐减少;目前的传承人都面临着“高龄化”的问题,同时有些比较著名的表演艺人传授徒弟方面得不到很好的实现,甚至是存在没有接班人的现状;因为经济问题,现在当地的表演艺人的演出多属于义务演出,既无任何奖励也无经济上的补贴,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使大部分的人失去对它的热情;再加上时代的变迁,昌黎地秧歌的受众群体多数限定在“老少”阶段,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存需要都选择其它的职业或事业,没有也不愿意把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扭秧歌上面;当地文化部门因经费不足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所以,昌黎地秧歌确实存在逐渐失去文化空间的危机,存在失去传承人的危机。显然,就目前而言,昌黎地秧歌生存的文化空间十分的微弱,因此,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应该重视该地域的艺术文化资源,重视对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