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萨克族的天鹅舞: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先民乌孙人就生活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一带。汉武帝时,通过汉朝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乌孙王联姻,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中间,仍保留有乌孙部落的名称。联姻增强了汉朝与乌孙、西域各城郭之国的友好往来,汉文化在当地得到传播,乌孙马也因此传人中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来到塞外,由于不习惯住穹庐(毡房)、吃兽肉、喝牛羊奶,加上语言不通,内心非常愁苦,曾写过一首描写乌孙生活的诗,其中有“居常恩土兮心内伤,愿化黄鹄今归故乡”。句中黄鹄一词可以推断当时乌孙居处有天鹅,她才以黄鹄南飞寄寓思乡之情。
哈萨克族喜爱天鹅的温驯,羽毛洁白,体态优美,少女们常把它作为爱情纯洁,青春秀丽的象征。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天鹅和哈萨克族的传说故事,在诸多的民族起源说中,有一则就是哈萨克先祖和天鹅结合,而繁衍了今天的民族。这位先祖指的是后来融人哈萨克族先民中的突厥人的先祖。《周书.突厥传》记述突厥先祖泥师都时:“娶三妻,云是夏神各种之大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前苏联哈萨克史学家夏克仁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世系部落》一书中也有近似的故事。”
乌孙、突厥的族源,黄鹄古诗以及白鸿祖源说,都为我们了解天鹅舞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参考。正因为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今日哈萨克族女子舞蹈的形象与天鹅多有近似处。如头戴羽毛,轻柔、舒缓的臂部动作,如天鹅展翅和水波荡漾,静止造型中,手腕常是“下折”的姿势,使人联想到天鹅的造型。这些动作又多是在3/4的节拍中表现的,从而形成柔媚、轻盈、含蓄、深情地天鹅般的形象,流传于新疆阿尔泰的“白天鹅舞”就是以此意境编创的民间舞蹈。……194
2、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天鹅舞”鄂温克语称“乌日恰”,流传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鄂温克族也有关于天鹅舞由来的传说:古时,鄂温克某部落的人失散在草原,焦急万分中,忽见天鹅从天空飞过,于是,他们追随着天鹅飞行的方向,很快地找到自己的部落。从此,人们崇敬天鹅,跳起天鹅舞歌颂天鹅。此舞人数不限,男女都可以参加,人多时,先围成一大圆圈,然后接单双数分成内外两圈,沿顺时针方向前进,内外圈不断交叉变换。进里圈者,身前俯,双臂在胯旁微动,作幼雏学步,退至外圈者,双臂伸向斜上方,如天鹅高飞,然后,全体变成长队,如鸿鹄飞向远方。全舞只有一个步法,弱拍时出脚迈步,强拍时,另一脚急速靠拢,并击打出声响,形成别致的节奏和韵律,人们还不停地呼喊:“给咕,给咕”,以协调大家的动作。舞姿优美、洒脱。
鄂温克族崇敬天鹅,其根源来自氏族图腾崇拜。鄂温克族把图腾叫作“嘎勒布勒”,鄂温克语意为:“根子”或“起源”。不同氏族各有他们图腾崇拜的对象,“我乌特巴亚基尔”氏族的图腾是天鹅,因此天鹅舞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图腾崇拜的心理。按照鄂温克族的习俗,各氏族看到他们所崇拜的图腾飞过天空时,正在喝酒的男人,必须向它洒酒致敬,正在挤奶的妇女,则向它挥洒奶汁,嘴里还要发出“哟!哟!”的呼声,以示敬意。可以看到图腾崇拜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194
3、 赫哲族的天鹅舞: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富锦、同江等地区,他们的家乡附近多沼泽,每年春天常有成群的天鹅飞来筑巢,繁殖幼雏。人们喜爱这些洁美的飞禽,并模拟它的形态创作了天鹅舞,以表现赫哲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舞已濒于失传,据赫哲族民间故事家和老人们回忆,他们幼年时,看到过一种叫作“哈康布力”模拟天鹅的舞蹈,表演时,妇女们着长衫,扯襟蹲舞似天鹅游水,挥臂立舞如天鹅展翅飞翔,或两臂张开,上下舞动,双腿半蹲,交替前走,口呼“哈康,哈康,哈康布”。1950年代以后,人们又称这种模仿鸟飞的舞蹈为“胡沙”,胡沙,赫哲语即天鹅。经加工后这种边歌边舞的天鹅舞又开始流传。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的记载:“在赫哲族的故事中虽有叫做‘哈康布力’男女同舞的传说,然现在已无此风俗,惟萨满的鼓舞,至今还是存在。”它为我们了解天鹅舞、萨满舞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