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中国舞蹈的历史--大唐时期中国宫廷舞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58:00 点击:

 

大唐时期中国宫廷舞

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宫廷舞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宫廷舞在中国三大盛世王朝之一的唐朝,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走向了其发展的顶峰。

大唐宫廷舞种类之繁、式样之多、分类之细、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历代王朝可比。

首先,从种类上看,唐朝宫廷中用于宴享时的宫廷舞蹈就有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等。

唐初,宫廷舞主要内容有“九部伎、十部伎”,它们是在隋代“七部乐”的基础上制定的。《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唐朝杜佑《通典》记载:“凡大燕(通“宴”)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燕乐》是中原汉民族传统乐舞,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内容主要是歌颂皇帝、祝福繁荣昌盛。包括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或称《清商乐》也是自汉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原汉民族舞蹈。包括的内容有:《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有些是祭祀时所跳之舞,但也用在宴享之时。

《西凉乐》是来自甘肃一带的舞蹈,是汉、晋乐舞和西域乐舞融合的结果。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和《高丽乐》都是外国舞蹈,前者来自印度,是随佛教而传入的,是佛教乐舞。后者来自古朝鲜,是一种艺术性非常强的舞蹈。

《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来自西域。西域舞蹈特点是节奏急促跳动,舞姿新颖。《龟兹乐》中有摇头、挤弄眼睛、弹指等动作,至今在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舞蹈中还具有上述特点。《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在九部伎、十部伎的基础上,唐玄宗时将宫廷舞蹈又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前者通常在堂下表演,规模较小,节目比较典雅;后者通常在堂上表演,规模宏大,讲究气势和排场。白居易曾写道:“堂上者坐堂下立,……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坐部伎有《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寿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

立部伎中的《安乐》是继承北周时的乐舞,因为其行列方正,象城郭,所以北周时称为城舞。舞者有八十人,都戴着狗嘴兽耳的木头面具,用金色饰品装饰,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蹈具有胡舞的风格。

《太平乐》也叫五方师子舞,表演人数众多,是唐代著名的舞蹈。

《破阵乐》,是唐太宗所创制。舞蹈赞颂了太宗的武功,舞者有一百二十人,舞蹈发扬蹈厉,声韵慷慨。

《庆善乐》,也是唐太宗所创制。舞者六十四人,主要表达了太宗以文德治理天下,天下安乐的思想。舞蹈徐缓闲雅。

《大定乐》,出自《破阵乐》,是高宗时的乐舞。舞者百四十人。以象征平定辽东而边隅大定。

《上元乐》,是高宗创制。舞者一百八十人。因为舞者穿着五彩云衣,以象元气,故曰“上元”。具有道家色彩。

《圣寿乐》,是高宗武后创制。舞者一百四十人。舞蹈行列不断变化,每变化一次摆出一个字,成十六个字后结束。这十六个字是“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

《光圣乐》,是玄宗创制。舞者有八十人。有《上元》、《圣寿》之容,是歌颂玄宗的乐舞。

从《破阵舞》往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上了乐器金钲。惟有《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破阵》、《上元》、《庆善》三舞,也在祭祀祖庙时表演。《破阵》为武舞,谓之《七德》;《庆善》为文舞,谓之《九功》。后来武则天篡位后,毁坏了唐的太庙,上述祭祀之礼变的有名无实。

坐部伎中的《宴乐》包括四部:《景云乐》、《庆善乐》、《小破阵乐》、《承天乐》,都是歌颂唐代辉煌业绩的舞蹈。

《长寿乐》是武则天时创制的舞蹈,表现了为皇帝祝寿的内容。

《天授乐》是武则天当皇帝时创制的舞蹈,主要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

《鸟歌万寿乐》也是武则天时创制的舞蹈,是由三人扮成鸟的形态的舞蹈,表现对武则天的崇拜之情。

《龙池乐》是玄宗所作。舞蹈典雅优美。

《小破阵乐》也是玄宗所创制改编的,是表现战斗生活的舞蹈。

从《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舞人都穿着靴子。只有《龙池乐》使用雅乐,而无钟磬,舞人蹑履。
除了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之外,唐代宫廷舞蹈还有“健舞”和“软舞”之分。健舞即指武舞,软舞则指文舞又称。唐人崔令钦《教坊记》云:“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半社、渠借席、鸟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柘枝、黄、拂林、大渭州、达摩之属,谓之健舞。”据统计,唐代健舞有11个,软舞有13个。

健舞代表性的舞蹈是《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

《剑器舞》动作健美,气势磅礴,具有武术的特点。唐代以公孙大娘舞剑器最好,唐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载了公孙大娘舞剑时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雄壮的气势跃然纸上。

《胡旋舞》来自于西域的康居国,舞女是在天宝末年献给唐皇的。为什么叫胡旋舞呢?据说是因为这种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而且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胡旋舞的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在弦鼓声响起的同时,胡旋女双袖举起迅速起舞,“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意即象雪花一样在空中飘摇,象蓬草一样迎风飞舞,来回的旋转根本不知疲倦,转啊转啊,转了无数个圈都没有停止。此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意即连飞奔的车轮都觉的比她慢,连急速的旋风也稍加逊色。在飞旋的舞蹈中,观众已经是“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连观者也眼花缭乱,分不清楚胡旋女的脸和背了。在新疆龟兹和敦煌的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她们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十分美丽。

胡旋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成为当时最受人们喜爱的舞蹈之一,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宠臣胡人安禄山最擅长舞胡旋,据说杨贵妃跳的胡旋舞变化多端,令玄宗为之倾倒。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不过,唐朝汉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汉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跳胡旋。《胡腾舞》完全是男性舞蹈,它体现了男子豪放、粗犷的性格。为什么叫胡腾舞呢?大概是因为该舞蹈以跳跃见长,以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故名“胡腾”。胡腾舞的动作主要在腿部。古代西域舞蹈强调使用的舞步种类繁多,如移步、蹉步、碎步、踏步、跺步、以及各种跳跃步等。

《柘枝舞》也是来自于西域的舞蹈,特征是矫捷婀娜、变化丰富、腰柔体轻、热烈明快,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柘枝舞伎。不过,后来的《柘枝舞》开始向软舞转变。

软舞代表性的舞蹈有《绿腰舞》和《春莺啭》。

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录要》或《六么》。据说在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的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么》,大概为别名。

乐曲《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态。诗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你看,那美丽的女子,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象翠鸟,象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宋代,《绿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欧阳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的诗句。

《春莺啭》的“啭”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声。根据唐代《教坊记》记载,高宗“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白明达是当时龟兹(今新疆库车)很有名的音乐家,因此所作乐曲有龟兹风格。诗人元稹《法曲》一诗中所描写的就证实了该曲为胡曲,即少数民族的曲调。诗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耄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進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火凤》是北魏流传下来的舞曲,而《春莺啭》是唐代的创作。

关于《春莺啭》舞蹈的形态,目前尚没有找到详细的记载。唐人张佑有《春莺啭》一诗,“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描写了宫中表演该歌舞的情态。

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霓裳羽衣曲》主要描绘的是唐玄宗在月宫见到仙女的故事,因此舞蹈也力求体现出仙女飘逸、超凡的形象;此外,舞蹈的服装也充满了仙意,“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据说,该舞曲和舞蹈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达数百年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称赞此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唐代还有表演特定人物和情节的歌舞戏、百戏,它们是民间俗乐舞,通常出现在宫廷的节日和娱乐活动中。著名的歌舞戏,有《大面》(《兰陵王入阵曲》)、《拨头》、《踏摇娘》等。

《大面》又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出自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不仅有才、英武而且相貌俊朗,常带着假面具来迎敌。舞者带着假面具,模仿兰陵王指挥战斗之容,歌颂其战绩。此舞久演不衰。

《拨头》出自西域。主要表现一个胡人为猛兽所吃,其子上山求兽杀之。

《踏摇娘》,创作于隋末。隋末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

综上所述,唐代乐舞无论从内容、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不仅是集大成者,更是一个开创者。它与唐代“容纳一切,融通一切”的气魄息息相关。而且,由于唐朝大多数皇帝或崇信佛教,或崇信道教,唐朝乐舞中的崇仙舞蹈也是数量不少,代表性的舞蹈是《四方菩萨舞》、《五方狮子舞》、《天竺乐》、《云韶乐》等。

唐朝乐舞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最为绚丽多姿的一页。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