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满族舞蹈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58:00 点击:

满族舞蹈

满族莽势--莽势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势”一词是满舞蹈的音译。莽势的表演形式在清人扬宾的《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日‘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犹之汉人之歌舞,盖以此为寿也”。在清人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一书里记载:“满洲人家歌舞名日莽势,有男莽势、女莽势。两人相对两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太庙中用男莽势礼”。

    据黑龙江省宁安皮一位满族学者傅英仁先生介绍,他在十三岁时曾亲见其舅祖父跳过莽势。相传有“九折十八势”之说。所谓“ 九折”,即“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带吸水)、“大圆场”;所谓“十八势”,包括“手势”、“脚势”、“腰势”各三个,“肩势”、“转势”、“走势”各两个,“鼓势”三个。合称“九折十八势”,是对莽势的不同段落和动作的命名。如“拍水”、“穿针”是模仿捕鱼织网的动作,“怪蟒出洞”的动作特点,由表演者左右手臂握拳,分别从额前向下环绕,双脚“正步”踏步,很有蟒出洞穴的蜿蜒之势。“鼓势”,由表演者手持抓鼓(满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正步前进或后退,右手持鞭打击“抓鼓”,有“老三点”、“老五点”等打法,别具一格,场面很大,舞蹈语汇丰富。其场面一般可为:八人手持抓鼓横为排,两侧各站一人手持“镲器”(一种铁黎木制的打击乐器)伴奏,众人口和“空字”二字。前面是男女对舞 ,旁一人歌“歌者,豹皮、豹帽,用国语奏歌”。“莽势”的段落结构分三大段。第一段: “起式”,即高潮。据传,乱舞时刀枪剑戟,各种技艺全部端出大显身手,各比高低,在一片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近年演出的满族大型舞剧《珍珠湖》及多人舞《莽势空齐》吸收了莽势的一些基本动作并获得好评。

    庆隆舞--据清史有关记载:“乾隆八年奏定:筵燕各顶舞各色,莽势总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它说明, 庆隆舞是满清贵族进关后,把满族民间舞莽势化为宫廷乐舞的一种新的样式。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述:“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做马头、尾,彩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骑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功之舞也”。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单鼓腰铃舞,左手持抓鼓(或单鼓)、右手持鼓鞭。抓鼓动作为进三步退三步,边走边击鼓称做“老三点”、“老五点”。另一特点为腰部动作大, 前后左右均可扭动,使系在身上的腰铃铮铮作响。舞至高潮时有“张飞片马”、“苏奏背剑”、“就地十滚”等前翻后滚的动作。鼓声铃声交织成一种绝妙的音响,使观者为之大振。

    “抓鼓”以牛包面,用皮条将皮面勒紧、系于鼓背面中央的一个铁环上。舞时抓住铁环。既可敲击,亦可旋转。“腰铃”为铜铸喇叭形,长约二三寸,连成一串系于腰后,互相撞击发出悦耳的响声。

    “单鼓”则与汉族巫人进香祭献时所用的鼓相同。单鼓动作可分为:胸前鼓、肩前鼓、腹前鼓、背鼓、护背鼓、托鼓和护头鼓。耍鼓时,又有刷鼓尾、片鼓、翻腕片鼓、耍鼓、抖鼓、托叶、挂鼓、扬鼓、缠头鼓、背鼓几种技巧。腰铃的舞法有转摆腰铃、旋飞腰铃和跪步腰铃等。单鼓动作的特点,左手举鼓、右手持鞭,双脚走类似秧歌步中的“太平步”、“十字步”,也有鼓击碎点、双脚“蹉步”、“骑马蹲裆式”绕场一周的。此外,大“ 踢腿”、大“骗腿”、“飞脚”、“蹦子”也是耍单鼓时常见的动作。

    舞蹈场面分为“走圆场”、“穿十字”、“别仗子”、“八字环”、“四边斗”、“龙摆尾”等。

    大五魁舞--大五魁舞系一种庆贺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多于丰收、狩猎之后表演。这同满族的擅射猎等民俗是一致的。此类舞被吸收在当时科场的表演形式,载于《皇朝通志》卷六十三:“文武乡会试筵宴用(五魁用),歌童五人,衣五魁魁衣进舞”。

    笊篱姑姑--儿童游戏舞蹈。它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叙述多年以前,在某山村,有一个年轻美貌、勤劳勇敢的农家姑娘,被当地财主喀山达强行抢去逼婚。她宁死不从,用剪刀刺死了喀山达,自己也自尽身亡。由于她的姓名失传,人们只记得她生前经常用笊篱洗菜淘米,遂被称作“笊篱姑娘”或“笊篱姑姑”,奉为“姑仙”,并在一些节日里纪念她。如每年正月十五按惯例,都要包笊篱姑。即用棉纸绘一少女头像,贴在笊篱上;或先用棉纸包好笊篱再画,并以胭脂涂面。据传笊篱姑娘生前是爱好涂脂粉的,因此着色以相近似。最后将笊篱缚在柞木杆上,并缀以彩纸。舞时,由一女孩将其高举空中,一群儿童围着她边歌边舞,动作较简单,类似儿童跳的一种“跑跳步”,一边拍手一边跳。歌词为:“笊篱姑姑下山来,扭扭搭搭招人爱”。唱着唱着,圈中间的女孩也举着杆子舞起来,尽欢而止。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