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浦江畔,东方明珠塔下,人们欢快地跳着海派秧歌。伴随着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人们尽兴地“扭”着,尽情地释放着生命的喜悦和满足。注视着这一群群、一对对轻松自然的舞者,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张平教授被深深感动了。首次目睹这一都市风景的全国各地的专家们也为这一全新创造的现代城市民间舞蹈连声叫好。
作为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的秘书长,张平教授表示:“在我看来,海派秧歌折射的是当代精神,是当下人生活方式的反映,是当下城市文化的具体显现,也是当下需要舞蹈的人民与时俱进的一个自觉的行为。国际化城市的上海与秧歌结了缘,无疑彰显的是上海精神,是当下海派文化以舞蹈形式的延伸。”他动情地说:“一个有意无意间诞生于上海浦东陆家嘴街道社区楼宇间广场上的新秧歌,称其为现代城市民间舞蹈也许没有什么不适合的吧?!”
著名作曲家、《白毛女》音乐作曲之一的张鸿翔指出,自娱自乐的群众秧歌舞,只有在音乐伴奏下,才能扭起来,跳起来。过去,我国传统的秧歌有西北、东北、山东、河北等不同流派,都是在喧天锣鼓敲打下和高昂吹管演奏下营造欢乐气氛。而好看易学的海派秧歌曲调则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民歌小调优美委婉的抒情性来取代高昂热烈的粗犷性,以现代电声音乐的鲜明节奏来取代传统敲打节奏,从而形成海派秧歌明快的音乐特色和江南丝竹风韵,所以易于为年轻人所接受。
《舞蹈》杂志社谭美莲社长分析说,海派秧歌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庞大的“热舞”群体,并能在短时间内“风行”海内外,肯定有它的“硬”道理。用新的动作理念来编排的舞蹈,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跳的大众化舞蹈文化。由于它动律轻松、变化丰富、颇有活力,很符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又由于它不受物质条件、场地、服饰等限制,易于掌握、便于普及,有助于身心健康,给人以愉悦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才引来了众多喜爱追随它的人群。
专家们希望上海原创的海派秧歌这朵奇葩,能够进一步跨出新的步伐,努力去拓宽音乐和舞蹈素材的新视野,为广泛开展的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绽放异彩、增添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