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这引起了戏剧专家的兴趣,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还是傩文化热下的跟风 ?当专家们来到距襄汾县城还有几十公里的赵雄村,见到不知存在了多少代的独特鼓舞,专家们十分兴奋 :这可能是我国北方仅存的傩舞了 !借此契机,襄汾县文化局 、文化馆正准备把"花腔鼓"带出大山,将其打造成三晋文化品牌。
梁铁锁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花腔鼓 '和南方的'傩戏 '在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相互借鉴融合,还是独立发展 ?就目前的史料来看,还说不清楚,专家们也还没有定论。
三十年前初识"花腔鼓"
舞龙、秧歌、高跷……正月十五闹红火是山西各地普遍的风俗,而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表演形式却与众不同,当地在这一天会跳起"花腔鼓"。
"花腔鼓"是一种祭祀性民间乐舞,内容是表现钟馗带领小鬼提拿人间作恶多端的坏人,所以也称之为"众鬼闹判"。
这样一种特殊的鼓乐,只流行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原襄汾县文化馆馆长梁铁锁第一次发现"花腔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刚刚调进县文化馆,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国家搞民歌、民乐、民舞等的十大集成。就是在那次调查中,我发现了襄汾还有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时我们把'花腔鼓'归入了民间舞蹈一类。那时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少,电视也不普及,我还没见过所谓的'傩戏'、'傩舞'和'傩文化'。"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梁铁锁才在电视上第一次见到南方的"傩舞","当时我就想过,这和赵雄村的'花腔鼓'有点像,'花腔鼓'是不是也是一种'傩舞'?"
由傩舞演变而来
"花腔鼓"和南方"傩舞"有何相似之处?梁铁锁表示,"花腔鼓"和"傩舞"的最大共同点是表演者都带
着面具,而"傩舞"俗称"跳鬼脸",和花腔鼓的"阴鼓"之名有着异曲
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花腔鼓"是只跳不唱。""从'花腔鼓'表演者所带的面具来看,它是由傩舞演变而来。傩舞是古代进行驱除恶鬼邪魔的祭祀仪式时跳的舞蹈,它起源于原始巫舞,跳舞时头戴各种邪恶的假面具,手持各种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梁铁锁说。
"花腔鼓"演员表演时,判官头戴判官帽,面戴狰狞可畏的判官面具,耳挂红髯,身穿红官服,足蹬高方,一手高擎虬杖,一手握笏板,威风凛凛,怒目巡视,五个小鬼头戴蓬头假发,脸罩小鬼面具,身着戏剧中的紧袖衣和灯笼裤,肩上和腰部都围有荷叶裙,脚蹬快靴。
"'花腔鼓'是一种广场表演形式,演员和着鼓点即兴表演,尤其是小鬼。因为传说小鬼是三尺小人,所以小鬼扮演者总是半蹲着表演。他们不停地前后左右地蹦跳着在围观的人群里寻找捉拿对象,吓得一些胆小的观众左右躲闪,惊叫不已,众人哄笑。"赵雄花腔鼓是一种鼓、舞结合,别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伴奏者和表演者皆扮阴曹鬼怪,而且又是为鬼舞伴奏,所以又俗称"阴鼓"。"这'阴鼓'一看就和咱们平时见的鼓不一样,一般鼓都是大红的,可'花腔鼓'用的不是,除了鼓面都是用黑漆漆出来的。"梁铁锁说。
每年正月二十五表演
"花腔鼓"的表演及服装化妆都是目前当地民间舞蹈中所少见的,虽然现在已经融入了元宵节闹红火的活动中,少了一份神秘色彩,但当地人都知道"花腔鼓"自古以来是在 每年正月二十五表演的。
赵雄村是春秋时期晋国主要执政者赵盾的遗迹所在地。赵姓家族在该村人口中占据很大的比例,现有500年的家谱可查。解放前,这里庙宇林立,村中有大小各类的庙宇十多座,其中北门外的阎王殿是花腔鼓祭祀主要庙宇。
"在残酷的封建制度下挣扎的苦难百姓,借迷信活动来寄托他们依靠鬼神的力量惩治恶势力,使穷人摆脱贫困绝境的美好愿望,赵雄花腔鼓可能就是在这种迷信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梁铁锁推断道。
抗日战争以前,每年的正月二十五,赵雄村人纷纷到村北的阎王殿和村南的火神庙去烧香祈祷,求神消灾免祸,永保平安。花腔鼓从村北阎王殿出发绕村表演,观看的人群前呼后拥,络绎不绝。连曲沃、侯马、新绛、临汾等地的百姓都慕名赶来观看,曾有一次险些把村中的大牌楼挤塌。那时,周围一带的观众,流传着"正月二十五,赵雄去看花腔鼓"的谚语,可见花腔鼓已成为当地一种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形式。
起源追溯到唐代
花腔鼓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史料可查,但据70多岁的老艺人赵瑞林和赵国栋讲述,在他们十八九岁时,70多岁的老师傅曹国告诉他们,赵雄花腔鼓已世代相传500余年了。
除了老艺人的描述,根据目前残存的一些史料,结合花腔鼓现在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来考证,此舞很可能在明代中期就产生了。"我们在阎王殿的遗址上发现一块石碑,得知大殿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九年。碑文上有一些'花腔鼓'的相关文字,但记载得不是很清楚。"梁铁锁说。
而在当地村民的传说中,"花腔鼓"是从唐朝绵延至今的。"赵雄花腔鼓"还有个名字,称为"花庆鼓"。
为什么叫"花庆",梁铁锁说自己在多次的调查中,曾听当地老百姓讲 过一个传说,"花腔鼓据说就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李世民是个明君,而李世民的阳寿到了,阴曹地府的判官因感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国为民之情,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判官因此触犯了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了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曰'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旧唐书·音韵二》有:"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拍"的记载,而赵雄村关于花腔鼓的产生的传说也是唐代。但梁铁锁认为,传说很难作为为"花腔鼓"断代的依据,这种古老的艺术到底是如何起源、如何发展,还难以定论,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把"花腔鼓"带出大山
艺人们说,赵雄花腔鼓自1933年的正月二十五表演完后就长久停止了活动,8年抗日战争,民不聊生,服装、道具也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付之一炬。直到1956年庆祝高级社成立才组织恢复起来,到赵康镇和襄汾县城表演过,但当时只表演打击乐,不表演五鬼闹判。1962年,"花腔鼓"又参加了襄汾县的春节活动演出,表演出色,受到县政府的奖励。
"文化大革命"期间,花腔鼓又被打入冷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雄村人民才重新敲响其鼓,1985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赵雄村的群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才把这一濒临灭绝的古老民间艺术抢救恢复完整。如今,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花腔鼓"是当地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通过"非遗"普查,更多的人认识了"花腔鼓",襄汾县文化局、文化馆正准备把"花腔鼓"带出大山,成为三晋文化品牌之一。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 | 搜狐网 | 五环体育舞蹈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体育舞蹈视频大全 | 中国体育舞蹈网 |
舞蹈圈 | 拉丁一百 | 拉丁舞服专卖 | 中华舞蹈网 | IDSA世界体育舞蹈协会 | 中国国际踢踏舞协会 |
拉丁汇 | 泰安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 | 舞蹈服饰品牌网 | 中国体育舞蹈教师协会 | 世界华人体育舞蹈协会 | 亚洲国际舞蹈联合会 |
拉丁舞第五大道 | 深圳凭风拉丁舞专业培训中心 | 山东舞蹈网 | 鬼步舞论坛 | 中国国际标准舞蹈网 | |
优舞网 | 拉丁舞曲大全 |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 | 女鞋品牌大全 | 天津整形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