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种类 >> 民族舞蹈 >> 民族舞新闻 >> 浏览文章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民间舞蹈那来自乡村的迷人风情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8:37:00 点击: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被公认为超乎语言和文字的直接感情表达方式,除了已经在现代文明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安代舞、筷子舞等舞蹈以外,草原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熟悉的舞蹈,犹如散落在草原的钻石,熠熠光辉。

盅子舞

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 

哲仁嘿

哲仁嘿是流传在巴尔虎蒙古族人民中间的传统舞蹈,是巴尔虎人视黄羊为吉祥之物并由喜爱和模仿黄羊而产生的舞蹈。

哲仁嘿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集体舞,多在盛大集会和婚礼等喜庆节日中表演。参加者多则百人以上,少则几十人,有着鲜明的游戏性质。哲仁嘿舞的队形呈半圆形,具有快速奔跑能力和能歌善舞的三人为领舞,分别站在队列的中间和两边,由他们带领唱起调哲仁嘿曲,其他人随着歌声起舞。舞蹈动作较为简单,众人携手走便步,依次从两位舞者高举的臂下钻过,意在追赶领舞者,领舞者疾速奔跑,众人呼喊着欢笑着,直至将领舞者抓住。

额日莫彻

额日莫彻产生于布里亚特蒙古氏族部落时期,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之一,流传在呼伦贝尔市锡尼河草原

额日莫彻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接羔保育后喜庆丰收或举行婚礼时跳。后来,在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各项社交活动中,以跳额日莫彻的为最多,参加者最踊跃,不分男女老幼都能下场表达自己的欢乐之情。额日莫彻早先的舞蹈动作只有一种,即众人围着圆圈做“吸腿小跳步”,以后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两人双手在腹前交叉及两人右手高举、左手经交叉搭在对方又跨前和钻洞的动作及队形,使舞蹈更加活泼和完善,深受牧民的喜爱。

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而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即跳神)。“博舞”,是指博时所跳的舞蹈。

博舞,主要流传在科尔沁草原。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祭祀求福和驱没治病。祭祀求福一般在室外大场地进行,驱魔治病则于夜间在患者家中进行。以歌舞为神,治病驱魔,其程序都要经过准备、请神、神附体和送神4个阶段。歌舞贯串于行博德全过程,其中最精彩、最丰富的是在“神附体”阶段,有的博所跳的各种精灵舞形式多样,形象逼真。博舞离不开鼓。鼓技表演,动作轻巧自如,鼓点丰富多变。

科尔沁草原上的博舞没有完全脱离博而独立存在,但其歌舞、鼓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已被蒙古族新的舞蹈艺术广泛应用和发展。

公驼与驼羔

在巴尔虎牧区流传着一种游艺性的舞蹈称“公驼与驼羔”,是牧民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活动。每一场舞开始,首先由一男子主跳,主跳人慓悍有力量,舞姿优美。之后他在中间跳,在场的男女老幼纷纷下场,七八个人围成一个圈,嬉戏玩耍,多在茶余饭后进行,上个世纪50年代较为兴盛。

额济纳民间舞蹈

战旗舞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欢送出征将士舞。表演形式是:由三勇士骑战马,高举天神、地神和全日享图案旗,头戴面具随乐节和舞旗变化而变化队形,表现出即将出征将士的雄壮、激昂和英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陶布秀日舞是陶布秀日欢乐声中进行的舞蹈。有徒手、带道具和单人、多人等表演形式。单人头顶数碗,两手各拿一双筷子随着奏乐、掌声起舞,也有手拿“陶布秀日”边弹边跳者。多人表演,其动作随奏乐节拍在不求一致的基础上,每个人可即兴发挥出千姿百态的优美动作。而该舞蹈的整个过程,围绕着双膝微微颤动、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等典型动作,使观者有美不胜收之感。

查干毛德游戏舞是牧人们辛勤劳作一天,在月明风静的傍晚,与孩童们聚集在树林间或河边,以抛木棒寻目标的游戏舞蹈。表演场面欢快、轻松、热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十二属相舞是将“蒙古查玛”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以单人或多日组合穿插表演的舞蹈,多出现在喇嘛宗教活动庙会上。当大鼓、偏鼓、大锣、长筒、大小号、海螺、单布尔等器乐声起,头戴十二属相面具的舞者按干支、年序、属相排列出场,随音节变化而变换舞姿队形。以其古朴、粗犷、风趣、诙谐、明快、欢乐的风格与传说喜剧为一体,表现出祈求天降祥瑞、风调雨顺、草丰蓄壮、国强民富愿望。

达斡尔族舞蹈

“路日给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路日给”意为“火旺”或“把火烧旺”。一般在春节或在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在室内、庭院或野外,纵歌欢舞。主要是妇女参加。解放前,达斡尔族男子一般不跳舞。“路日给勒”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如雄鹰翱翔、布谷鸟盘旋、小鸡斗架等,伴以鸟兽的鸣、叫,发出“格库”、“达齐”(仿布谷鸟叫)、“哈玛”、“嘿嘿”(仿熊、野猪吼叫)的声音。“路日给勒”舞蹈动作还艺术地再现了生产劳动的情景,如挤奶、采野菜、掰烟叶、担水、缝纫等。舞会开始,先是两人对舞,开始时以唱为主,伴曲柔和悠扬,舞姿缓慢平和,舞者边唱边舞,围观者伴唱助兴。继而,歌曲渐转欢快,以舞为主,众人纷纷上场,场面逐渐热烈,舞姿、动作由慢到快,由柔到刚,雄健刚劲,热烈奔放,达到高潮时,场上场下呼应,如醉如狂,尽情尽欢。 达斡尔族的“路日给勒”上身舞姿多达20多种,以鹰飞、拳击和单盖手为典型动作。下姿以滑步和滑踏步为主要特点。有些专家将其概括为“左右顶胯轻摆动,脚步拖地滑着行。双手压腕胸前舞,一呼一应声不停”。

该民间舞蹈一直流传至今,大多数自发组织在家庭跳,节日闲暇时集体组织跳。开始只是妇女跳,发展到后来男女老少一起跳。动作简单自然,不重复,随着音乐节拍,不曾跳的人也可下场,一学便会。1987年以来,莫旗文化馆在此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编出民间集体舞6套,有固定的音乐曲调、节奏和动作。通过广泛的普及与辅导活动,该旗城乡职工、干部、普通群众都经常跳。

鄂温克、鄂伦春族舞蹈 

鄂温克族人民喜爱歌舞,不论居住在山上还是山下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之时,用歌舞形式抒发情感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生活在农牧区的鄂温克族中,有着专供妇女们自娱的游戏性舞蹈《奴该里》。舞蹈时一人为领舞,以一脚脚跟着地,紧接脚掌拍打地面的同时,另一脚踏地跟随的步伐贯穿于全舞,并不断即兴地变换各种模拟生活的姿态。如一手在额前搭凉棚,另一手反叉腰的瞭望姿态;全蹲双脚蹦跳,两手交替做一手叉腰一手揪自己耳垂,模拟戴耳环等舞姿和动作,然后由其他人边歌唱边模仿。为了加强舞蹈的欢快气氛和节奏感,领舞者还不时地带领大家呼喊“阿罕拜”、“得辉达”“罕达、罕达”等口号,使舞蹈更加刚健有力和富有情趣。动作速度的递增和模拟姿态难度的加大,定会有人逐渐跟不上领舞者的动作而败阵下来,受到事先规定好的惩罚。 

篝火舞是居住在山上鄂温克人的自娱性舞蹈,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男女间隔地围篝火组成圆圈载歌载舞。篝火舞据说在过去步伐十分丰富,但现在只留下了舞速从慢到快的3种舞步。舞蹈的人们在歌声中沿顺时针方向缓步行走并作出向后扭身姿态,随后女子用双臂撑在男子下垂的手掌上,男子以两脚轮流踏跳前进的步伐携带女子围圆圈运转。在这欢乐的舞动之后,舞蹈进入高潮。人们紧紧靠拢密集的圆圈队形,两脚轮换向前踢出。每当踢右脚时,人们拉紧的手臂向后摆,头部向前聚拢;而踢左脚时,身体后仰、手臂前摆。这种动作随着伴唱歌曲的逐渐加快而越发困难,直至不能再继续进行为止。 

鄂伦春民族是个性格爽朗、豁达,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老幼皆知并都能参与的鄂伦春族熊斗舞,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游戏舞蹈之一。熊斗舞一般由3人一组进行,动作十分简单,参与者双手拄在略弯曲的双膝上,口中不断发出 “哼姆!哼姆!”模仿熊的吼叫声。舞蹈开始先由两人扮作熊态,边摇晃着头和肩部边向对方发起进攻。然后,另一只“熊”也以同样姿态进入舞蹈,企图阻止和劝解开两只正在以嘴相咬、交战正酣的“熊”。但由一只以同样动态的“熊”来阻止和隔离开另两只“熊”的搏斗,也并非易事。 

鄂伦春族的另一个树鸡舞,也是充满无限情趣,可供任何人,尤其是儿童参与的竞赛类游戏舞蹈。此外,鄂伦春族在庆祝狩猎丰收时,一定要跳模拟狩猎过程的依哈嫩舞。这个舞蹈可由双人或多人进行,动作的前半段由参与者,模拟狩猎过程中的牵马、扬鞭策马奔驰、瞭望、下马、射击、拣拾猎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动作。然后,所有在场的人们伴着优美的歌声,围成圆圈做沿逆时针方向的侧步行进舞蹈,以此来表达人们的和谐生活与欢畅心情。

倒喇舞 

倒喇舞是元代蒙古族所创造的一种综合性歌舞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将歌曲、舞蹈、器乐、插科打诨乃至杂技熔于一炉,为观众进行多方面的艺术表演。所谓“倒喇”,蒙古语为歌唱之意。

倒喇舞是在蒙古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歌唱为主的歌舞形式。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变成一种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从有关资料记载来看,倒喇舞对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真正熟练地掌握它的表演技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倒喇舞是否发展成为戏剧形式,或者是民间歌舞小戏呢从总体上说,倒喇舞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它并不具备构成戏剧艺术的核心因素;戏剧情节和不同性格的人物。但是,倒喇舞中确实有一定的戏剧因素。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由歌舞向戏剧艺术发展的过渡形态。

元代蒙古族倒喇舞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除了轻盈曼妙的倒喇之舞、生动风趣的插科打诨、歌唱舞蹈间歇时的器乐独奏之外,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讲述完整故事的长篇“倒喇胡歌”。倒喇舞也是室内表演的高雅歌舞形式之一。

育呼尔舞 

育呼尔舞是流行于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鄂温克旗锡泥河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中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形式。育呼尔舞在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作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太平鼓舞

太平鼓舞在200多年前由辽宁彰武、朝阳等地传入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今通辽市)。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

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等。顾名思义,这些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达力根巴雅尔

鄂尔多斯草原,自古流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对神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夜深。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