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铃叮当,一路清脆。不用猜,这是苗族女子麻晓玲来了。
蜡染锦织,光彩夺目。光打扮完这一行头,就得花一个小时。硕大的苗族头饰,重达3斤,戴在头上印证了一句湘西俗语“顶着石磨唱戏”。
不过麻晓玲仍乐此不疲,时常穿戴在身。
昨天,她告诉记者,这是在展示、传播湘西民族文化。作为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省党代表,她认为,更应注重民族文化宣传。
在湘西,麻晓玲的名头很大,被称为民族舞的精灵,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演员”奖。
要说她的名气,应该是演活了扎花女。湘西人说,只要是她领衔演扎花女,准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麻晓玲需要多次谢幕。
《扎花女》是湘西的传统舞蹈诗,表演时长达90分钟,反映的是湘西女子织布的全过程。不知道世世代代多少湘西女子主演过扎花女,但专家们评价,这当中要数麻晓玲的作品最真实细腻、富有激情。
麻晓玲在舞台前领舞,50个女子跟着她的节奏,娴熟地表演纺线、织布、扎花、印染、漂布。这是一部欢快、泼辣的劳动舞蹈。
另一部大型民族舞蹈诗《我的湘西》,也成就了麻晓玲的舞台地位。那部舞蹈集中了湘西民间舞蹈、生活和现代表现手法,麻晓玲将一个真实的湘西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些年来,那些民舞民乐也随着麻晓玲传到了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很多来湘西的外国游客,把欣赏湘西民族舞蹈作为旅游必选项目。
麻晓玲多年来留在舞台,她说那是因为这些舞台表演——是艺术,更是湘西人真实的生活。
麻晓玲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她的舞台越来越搭向基层。她说,每年带领70多人的舞蹈队下到湘西各个山旮旯,演出多达80余场。
有人认为不值得,但麻晓玲仍要坚持。她把下乡当做了采风,认为在民族舞蹈的发源地巡演,会让作品越来越丰富、有厚度。
麻晓玲的家乡除了优美的风景、多彩的民族文化外,经济并不富裕。她认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将是大湘西加快发展的最好捷径。
“千百年来,湘西每一处风景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画面;而用民族文化来装裱,会让画面摇曳生辉、百看不厌。”麻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