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舞蹈拼字龙灯舞的艺术特色得益于它的独特结构。龙头、龙尾与龙身各自分开,中间九节相连。龙身由三十米长的画满鳞甲的彩布连成。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九人舞龙身,这种头尾分离的结构,造就了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舞蹈构图”。突破了各地龙舞中“一条龙”拖头带尾的拘泥与累赘,在力度、速度、幅度上为拼字龙灯舞的表演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优势。分离的龙头、龙尾在拼字时可以不受龙身牵制,拼成某一点,如“太”字的一点、“光”字的两点。将中华民族祈盼“神龙赐福”的心声,化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上元大吉”、“光天化日”、“代天行化”等二十四个字形,在龙灯飞舞中显示出来。
舞龙主体动作分拼字、过渡性动作、活跃气氛的花样动作三部分。“龙翻身”、“龙弹尾”、“龙交圈”是为了变换拼字的方向所进行的过渡动作。拼字要求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每向一方拼完一字必须做过渡动作,并转变方向朝另一个方向继续表演。每拼完一个字,舞龙者齐喊“噢”!拼字完毕后便会穿插一些花样性动作以活跃气氛,如“上活龙”、“下活龙”、“龙钻洞”等,将气氛推至高潮,结束表演。表演过程中,舞者上肢动作幅度较大,步伐以小跑为主,伴奏音乐以鼓、锣、钹、子锣演奏轻快的节奏行进,整支队伍协调运作形成连绵不断的以拼字为核心的龙体运动。
从前的拼字龙传承多由民间自发进行,每年由村里有威望的人牵头,自筹资金制作道具,召集村中舞龙好手,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之前,做好舞龙的准备工作,到了正月初一凌晨三点钟完成“点香”仪式之后开始出游。舞龙人员的动作也是由民间艺人自筹资金,自发组织村里年轻人进行传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视觉传媒时代的来临,社会成员流动性随之增强,民众传统生活方式及审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舞龙队中的道具制作人员、音乐伴奏人员、表演人员日渐流失,传统的拼字龙表演逐渐脱离人们的审美需求,民间自发组织舞龙学习和活动的传承方式变得举步维艰。如何在培养人员、艺术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成为龙湾拼字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如不从政府层面着手建立规章、法规扶持这一传统民俗,对拼字龙文化进行有计划、有部署的传承与发展,龙湾拼字龙在新时期将面临逐渐消失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