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参与本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报道,一种幸福感包围着我,很多时候,我匆匆忙碌在排练的间隙、观众离场前,当坐在观众席上时,我才能从容地欣赏和思考。
本土的《情暖天山》、土耳其的《玫瑰园》、毛里求斯的《NouKiltir的诞生与发展》、格鲁吉亚的《火之舞》、郑州的《水月洛神》……舞台上的演员用身体点燃了每个人体内的舞蹈语言,而舞蹈之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的鼓。
立式的用鼓槌敲的鼓、立在地上用手敲的鼓、支在空中敲击的鼓、拿在手中的手鼓……
新疆的纳格拉鼓、达卜手鼓、土耳其手鼓、毛里求斯的拉瓦纳手鼓、格鲁吉亚的多里手鼓……
在几场国外的演出中,鼓一直在场上伴奏,有的一场演出两种鼓交替、合奏着,鼓的地位凸显无余。
在毛里求斯的演员演出过程中,很多观众一直随着台上的鼓点鼓掌,有的人在演出结束时手都拍疼了,竟浑然不觉。
鼓之舞之,鼓点是为了让跳舞的人有节奏有力量,仿佛舞者的激情全藏在鼓里,同时鼓声也鼓舞着观众的激情,观众的激情随着鼓的节奏起起落落,鼓成了舞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新疆人对鼓相当熟悉,纳格拉鼓在维吾尔族鼓吹乐中是重要的乐器,节庆、婚礼、开业……民族歌舞中更是少不了它,而新疆手鼓更是新疆多个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乐器,普通人家都常见,手鼓一出场就意味着要欢快地跳舞了。
孔子说,鼓之舞之以尽神,鼓乐和舞蹈是与神沟通的平台,可见鼓和舞的作用之神圣,而“鼓舞”一词也源于此。
有资料介绍,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
在很多民族舞蹈中,鼓都是节奏指挥,鼓在不同的演出中出场,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相互流传,不仅见证了艺术的同源性,更体现了包容、开放和吸纳。
在本届舞蹈节上,各种不同的鼓让我觉得震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鼓的音色和旋律各有不同,在看舞蹈表演时,鼓声抵达了心灵的最深处,传递着简单、美好和力量,它们在新疆这个盛大的“舞宴”上相聚,我得以一一领略其风采,幸福感油然而生!
舞蹈背后的精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