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舞蹈资讯 精彩视频 舞蹈种类
拉丁舞蹈  摩登舞蹈  民族舞蹈  现代舞蹈  芭蕾舞蹈  踢踏舞蹈  街舞舞蹈 
舞蹈比赛 舞蹈教学 音乐下载 精美图库 会员服务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明星档案  舞蹈前沿  舞蹈评论 
比赛视频   大赛视频   积分视频   会员上传   表演视频   教学视频   彩访视频   视频集锦  明星视频 
赛事通知   比赛成绩   国内赛事   国际赛事   比赛规则   裁判介绍  
教学资料  舞蹈知识  舞蹈名师  舞蹈考级  舞蹈培训 
拉丁音乐   摩登音乐   表演舞蹈   团体舞蹈   其他音乐   音频光碟  
积分说明   VIP会员   会员登录   附近的人   求职招聘   寻找舞伴  

您当前位置:华人舞蹈网_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视频 >> 舞蹈比赛 >> 赛事评论 >> 浏览文章

亚运国标舞比赛一枚金牌引发的辩论

不详 佚名 【字体: 】 2011-11-24 13:59:00 点击:
  一骑绝尘落千金,千金散尽出一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千层浪中万种心。

    10月14日,体育舞蹈为中国代表团拿下了亚运历史上的第1000枚金牌。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评论却如同一枚巨石一般,砸起了千层浪花。

    评论称,由于中国队优势过于明显,让对手望尘莫及,因此“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如此犀利的言论,引发强烈质疑,一时论战四起。

    一骑绝尘带来的思考

    金牌战略与群众体育,矛盾吗?一骑绝尘与对手的热情减退,两者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亚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评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无意间竟形成了赛场之外范围甚广的一场大讨论。这边说,淡化金牌,提升体质;那边讲,竞技体育,何错之有?一时间,或贬抑,或褒扬,这场激辩,终于发展到各执一词,万家争鸣。

    是嘴上风暴?还是中国体育深层次的思想碰撞?我们只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口水仗。

    正方一辩:

    杨明(新华社记者)

    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金牌拿太多并非好事,会带来负作用。

    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

    最后,提个建议: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

    反方一辩:

    殷宝林(中国代表团官员)

    作为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这个目的很单一!不仅中国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美国不重视金牌吗?你看北京奥运会金牌输给我们后,他们硬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称他们奖牌数第一!韩国、日本不重视金牌吗?你看他们亚运会上打得多厉害!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根据国内舆论调整了策略,开始淡化金牌。但是这些年,他们开始反思当年的决策,他们开始后悔了,他们又重新开始重视金牌了。

    此外,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肯定有好处,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之后,也可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正方二辩:

    颜强(体坛周报社副社长)

    杨明的观点不是亚运会金牌拿多了是坏事,他所忧虑的,是这种过于偏重竞技体育而导致的一种精英体育模式,在金牌风潮之下,转型为“体育强国”的难度会更大。

    法国人会以顾拜旦振兴奥林匹克运动永远自豪,英国人则对奥运会上绝大多数项目起源于英国而骄傲,即便他们从来都没有在奖牌榜上垄断过这个体育盛会。哪怕是日韩,两个在奥运亚运竞技成绩上远远落后中国的近邻,至少在奥运会上,让自己的柔道、跆拳道成为了正式比赛项目,在全球强势推广。

    竞技成绩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如何利用竞技优势,通过强化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将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推向亚洲,最终推向世界,那才会是中国体育在文化高度上,对亚运甚至奥运做出的贡献。

    反方二辩:

    魏纪中(中国体育界泰斗)

    我觉得新华社的这篇文章是有片面性的。他(杨明)说亚运会我们中国派业余运动员参加,这一点是错的!你要求别人派好的来,你自己却不派好的参加,这其实是个大国主义的思想。

    淡化金牌的意义,主要是对政府体育机构而言,但对运动员不存在淡化金牌的意义。运动员还是要争第一,要不然他当运动员干嘛?对于群众来讲,也不存在淡化金牌的概念。他看中国运动员比赛,当然希望中国运动员赢,他难道希望中国运动员输?对于体育行政当局来讲,竞技金牌和群众体育这两者不是对立的。新华社这篇文章就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此长彼消。严格来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来源:竞技体育是政府直接投入,而大众体育投入,政府没给钱,给的是政策,比如彩票。

    正方三辩:

    徐济成(著名篮球评论员)

    不同意杨明的朋友,大可不必怒发冲冠,义愤填膺。

    据媒体报道说,中国国奥队的小伙子们,哭着要给全国球迷下跪“谢罪”!何罪之有啊,可怜的孩子们!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两岸,有超过100块开放的足球场,而偌大的中国首都北京,三环路内不一定有100个小学有标准的400米跑道。过去我会觉得这是讽刺,但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无奈。从汉城的5枚金牌,到北京的51枚金牌,20年的精雕细刻,我们的金牌总数上去了,但三大球中的两大球彻底下来了。

    中国体育要想由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首先要解决平衡、全面发展的问题。总体强才是真强,半边强那是偏瘫。

    反方三辩:

    毛晓刚(《北京日报》评论员)

    以反对“惟金牌论”为借口来否定中国体育这么多年奋斗的成果,忽略中国体育成长对亚洲体育甚至世界体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显然有失公允。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以争夺金牌彰显国力、振奋民心,成为国家共识。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成为如今的体育大国,才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才可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迈进。脱离了时代累积的背景和条件,去空谈如今我们金牌多了、竞技体育成绩好了是畸形发展,说什么“一家独大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虽不至于颠倒黑白但也是无稽之谈,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自由辩论

    殷宝林: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

    杨明: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培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颠倒是非”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

    毛晓刚:大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于我们集中力量搞竞技体育而造成的,这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些人把现在部分国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的问题,归咎于体育事业发展不力,并用来讽刺我们金牌夺冠,显得有些强词夺理、风马牛不相及了。

    杨明: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我不想驳斥,因为,我说前门楼子,他偏说糟老头子,猴吃麻花,拧巴。国民健康比金牌更重要,金牌可以争,但不能唯金牌论,希望能引来更多有识之士的美玉之见。

    毛晓刚:国民健康和竞技体育必须二选一,要国民健康就不应该赛场夺金,要竞技金牌就不可能有国民健康,这是杨明先生抛出来的假命题。在竞技体育的赛场,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这难道是一个需要质疑的事情吗?杨明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起来,将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参与竞技赛场贬得一文不值,似乎充满了自我炒作的味道!

    总结陈词

    关于金牌是否至上以及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之争成为场外激烈争锋的一个话题。

    当广州亚运会落幕时,我们有必要重申这个话题,金牌应该至上吗?这个问题如果退回到北京亚运会或是更早时间来问,答案是肯定的,那时候,中国人需要金牌,因为那是在综合国力并不强盛时人们的一个精神寄托,正因为此,举国体制显出了其独特性及优越性,整个国家是运动员的后盾和动力,民众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可以让运动员撇下一切专心训练。在这种背景下,数十年间中国体育人才辈出。许海峰、李宁、邓亚萍、高敏……他们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旗帜人物,他们的每一枚金牌都会让我们热泪盈眶。

    北京亚运会后,当中国代表团以巨大金牌优势在亚洲老大的位置上坐得稳当当时,不得不说,关注亚运的人少了。毕竟竞技体育需要竞争和刺激,当我们可以以巨大优势夺冠时,审美疲劳感来了,尤其当我们的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欣赏的眼界越来越广,境界越来越高,这时,金牌的吸引力必然下降。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对金牌完全无动于衷,至少当劳义以逆转的姿态夺得亚运会男子百米冠军时,我们同样热血沸腾。

    从这点足以说明,民众需要金牌,更需要诸如田径、三大球这种主流项目的金牌。

    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一枝独秀确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体育。时代变了,中国可以通过世博会来展示经济繁荣,可以通过“嫦娥奔月”来展示科技进步,金牌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小,体育正在逐渐回归本质,那就是增强人民体质。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我们的观念在变,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也在变。

    本报记者 崔宁宁



0% (0)
0% (10)
最新资讯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
申请链接
版权所有 华人舞蹈网 CopyRight 2006-2012
吉ICP备11005826号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经开二区 邮编:130000
电话:13596490070 Email:hrwdwz@126.com